讀書心得寫了四年多,要評一本書,基本上不是件難事,書看完了,總是有些好的壞的,可以說說。
只是,如果要評的書,是個經典作品,那可就傷腦筋了。因為,想說的大概都被講光了,反覆說些大家也都這麼認為的論調,自己想來都覺得膩。
同理,想了想出版社,要出一本好書,應該也不是太難的事,只是要去出版一本可能很多人都已經有的「好書」,那就需要很有勇氣了。
我說的是,皇冠出版社,在為丹尼爾.凱斯(《《24個比利》》作者)推出了睽違十年的新作《鏡像姊妹》之後,竟然推出了《第五位莎莉》出版三十週年紀念版。
這本年紀比我還要大的《第五位莎莉》堪稱多重人格題材小說的經典,隔年有更為人知曉的《24個比利》,這兩個作品,算是讓丹尼爾.凱斯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個響亮的名字。
《第五位莎莉》,故事主人翁,莎莉,在難以面承受的壓力時,會不自覺地化身為四個性格迥異的人物:
「娜拉」是個知識淵博的文藝美少女;
另一個角色「貝蕾」卻是個善於歌唱、舞蹈,專門吸引男人的辣妹;
但是,一旦男人讓她不舒服,感受到威脅,殺手「金妮」就會出現;
而唯一能夠知道其他人格在想什麼、做什麼的人,是紀錄者「度芮」。
這樣聽起來,書名應該叫《五位莎莉》,那麼這「第」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這故事描述莎莉接受精神科醫生羅傑的治療,試圖將四種人格統整,在故事中,每融合一個人格,就會誕生一個「新的莎莉」,而「第五位莎莉」便是最後,完整的「莎莉」。這治療過程便構成這本小說的主要結構。
第一次和這類題材交手,是電影《沉睡的青春》,讓我對於什麼叫「人格分裂」有個一個具體的概念。
後來,讀到小說《我遺失的時間》,知道所謂「融合」是怎麼一回事。
原本面對《第五位莎莉》,是抱持著一種拜讀經典的心情。心想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但,事實證明我錯了。
因為在書中,除了莎莉的故事,精彩如大家所說;醫生羅傑更是這本書在我心中的亮點。
羅傑是個經驗老道的醫生,表面是個非常關心病人的好醫生,但他有種不為人知的問題:「耗竭症候群」。
另外,他因為妻子自殺身亡,所以一直不願意接有自殺紀錄的病人,但是「莎莉」明明因為自殺被送進醫院,卻破例成為他的病人,原因竟然是因為他之前沒接觸過「多重人格」的病例。
「沒有經驗」、「喪妻的陰影」加上「耗竭症候群」,這小說根本就是羅傑的成長故事,或者是兩個病人相互治療的故事。
當我讀到裡頭對於「耗竭症候群」的描述,我不禁笑了出來,「過度工作、過度接觸病人會導致一種被稱為『耗竭症候群』的疾病。你假裝非常關切病人,但其實一切都只是在演戲。再怎麼特別的問題你都看過、聽過,而你自己的問題卻似乎越來越嚴重。你讓自己鐵了心,不去理會那些痛苦折磨,這樣才能繼續過日子,但這卻會影響到你的個人生活……」,這哪是什麼醫生的不可告人的問題,我覺得這根本可以拿來套用在每個現代人身上了。
三十年前的作者,肯定沒想到,到了二十一世紀,這世界的壓力、競爭竟然會如此的大,各行各業都像「醫生」一般,讓人會不知不覺便落入不斷「耗竭」之中。
或許可以建議大家重新把這本「經典好書」拿起來讀時,可以把重心改放在羅傑醫生身上。
看他如何想盡辦法,治療莎莉,如何透過這樣的自我挑戰,重新拾回對自己、對工作的熱情。
「莎莉」完整了,辛苦的現代人,你完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