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以書為磚 (2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讀書心得寫了四年多,要評一本書,基本上不是件難事,書看完了,總是有些好的壞的,可以說說。
只是,如果要評的書,是個經典作品,那可就傷腦筋了。因為,想說的大概都被講光了,反覆說些大家也都這麼認為的論調,自己想來都覺得膩。
同理,想了想出版社,要出一本好書,應該也不是太難的事,只是要去出版一本可能很多人都已經有的「好書」,那就需要很有勇氣了。

我說的是,皇冠出版社,在為丹尼爾.凱斯(《《24個比利》》作者)推出了睽違十年的新作《鏡像姊妹》之後,竟然推出了《第五位莎莉》出版三十週年紀念版。

這本年紀比我還要大的《第五位莎莉》堪稱多重人格題材小說的經典,隔年有更為人知曉的《24個比利》,這兩個作品,算是讓丹尼爾.凱斯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個響亮的名字。

《第五位莎莉》,故事主人翁,莎莉,在難以面承受的壓力時,會不自覺地化身為四個性格迥異的人物:
「娜拉」是個知識淵博的文藝美少女;
另一個角色「貝蕾」卻是個善於歌唱、舞蹈,專門吸引男人的辣妹;
但是,一旦男人讓她不舒服,感受到威脅,殺手「金妮」就會出現;
而唯一能夠知道其他人格在想什麼、做什麼的人,是紀錄者「度芮」。
這樣聽起來,書名應該叫《五位莎莉》,那麼這「第」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這故事描述莎莉接受精神科醫生羅傑的治療,試圖將四種人格統整,在故事中,每融合一個人格,就會誕生一個「新的莎莉」,而「第五位莎莉」便是最後,完整的「莎莉」。這治療過程便構成這本小說的主要結構。


第一次和這類題材交手,是電影《沉睡的青春》,讓我對於什麼叫「人格分裂」有個一個具體的概念。
後來,讀到小說《我遺失的時間》,知道所謂「融合」是怎麼一回事。
原本面對《第五位莎莉》,是抱持著一種拜讀經典的心情。心想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但,事實證明我錯了。
因為在書中,除了莎莉的故事,精彩如大家所說;醫生羅傑更是這本書在我心中的亮點。

羅傑是個經驗老道的醫生,表面是個非常關心病人的好醫生,但他有種不為人知的問題:「耗竭症候群」。
另外,他因為妻子自殺身亡,所以一直不願意接有自殺紀錄的病人,但是「莎莉」明明因為自殺被送進醫院,卻破例成為他的病人,原因竟然是因為他之前沒接觸過「多重人格」的病例。
「沒有經驗」、「喪妻的陰影」加上「耗竭症候群」,這小說根本就是羅傑的成長故事,或者是兩個病人相互治療的故事。

當我讀到裡頭對於「耗竭症候群」的描述,我不禁笑了出來,「過度工作、過度接觸病人會導致一種被稱為『耗竭症候群』的疾病。你假裝非常關切病人,但其實一切都只是在演戲。再怎麼特別的問題你都看過、聽過,而你自己的問題卻似乎越來越嚴重。你讓自己鐵了心,不去理會那些痛苦折磨,這樣才能繼續過日子,但這卻會影響到你的個人生活……」,這哪是什麼醫生的不可告人的問題,我覺得這根本可以拿來套用在每個現代人身上了。
三十年前的作者,肯定沒想到,到了二十一世紀,這世界的壓力、競爭竟然會如此的大,各行各業都像「醫生」一般,讓人會不知不覺便落入不斷「耗竭」之中。

或許可以建議大家重新把這本「經典好書」拿起來讀時,可以把重心改放在羅傑醫生身上。
看他如何想盡辦法,治療莎莉,如何透過這樣的自我挑戰,重新拾回對自己、對工作的熱情。
「莎莉」完整了,辛苦的現代人,你完整了嗎?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在誠品書店的電梯裡,聽到了這樣的對話:
A說:「最近的新書,我看了看,實在都不太行,只有一本還不錯」 B說:「哪一本?哪一本?」
那是兩個五十幾歲的媽媽,或許是看電梯裡只有我,沒太多人,所以講得挺大聲,頗有大評論家的氣勢。
我聽著,想著,這「大評論家」也未免太挑剔了。也有點專斷…….
不過,一部分的我倒是跟B有同樣的心情,那麼到底是哪一本好書,可以在大評論家的閱讀世界裡脫穎而出呢?

後來,A說出的這個答案,的確有讓我也不得不同意。因為碰巧我也剛看完那本書,也覺得真的是不錯看。
那是台灣商務印書館的新書《利休之死》。

如果是「名利頓休」的「休」,就是教人不要一味地貪圖名利和利益。
從書名即可知道,本書主角,正是利休。那「利休」是誰呢?
利休是豐臣秀吉的茶頭(根據翻譯註釋,茶頭是替貴族或大名收集茶具,掌管泡茶事物的職務。),而這整個小說,簡單來說,就是在揭開利休為何而死的謎團?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一開始,我看到這書,跟豐臣秀吉有關,差點就直接放棄,更別說,這書裡頭一堆跟日本茶道有關的專業術語。
一來是,我向來很怕歷史題材的東西(中國都搞不懂了,更別說還國外史咧~),日本的時代劇,更是讓我常常滿頭霧水,我只大概知道,日本也經歷過一段非常混亂的戰國時期,幕府阿,天皇阿,什麼的。
二來,總覺得歷史人物,能有什麼了不起的故事可說嗎?

不過,多虧譯者張智淵先生,把裡頭不斷出現的專有名詞,做了深入顯出的註釋。這個舉動,的確讓我在閱讀上得到更多的樂趣,一方面,更能融入小說,另外,可以透過這小說的閱讀,讓我一虧深奧的日本茶道,也是意外中的收穫。
當然,最大功丞是作者山本兼一啦!作者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手法,讓原本枯燥無味的題材,竟然呈現了一種新鮮的推理氛圍。

老古錐是指老舊,刀鋒失去銳利,變得渾圓,派不上用場的錐子。
小說第一個篇章,便是「賜死」,有就是說,利休在小說一開頭,就切腹死了。
接下來的篇章,從利休切腹的前一天、半個月、一個月、兩個月、一年…..一路回到了利休十九歲。
「賜死」、「極盡奢華」、「懂與不懂」、「毀壞大德寺」、「詼諧」、「木守」…….各篇描寫的主角也不盡然是利休,而是跟利休有關的相關人,豐臣秀吉、利休的妻子、其他的茶頭……等等。
我所說的「推理氛圍」,並不是說書中有出現追查利休真正死因的「偵探」。因為利休死因很簡單,就現在的眼光看來,是他自己的「死脾氣」以及對美的執著,讓他得罪了豐臣秀吉,導致被「賜死」的命運,甚至,豐臣秀吉還讓人帶話給他,只要他道歉,就可以免去一死。
反而是,作者讓讀者成了偵探,作者的一篇篇對於利休生活周遭人事物的書寫,讓讀者一路窺看利休人生。

而在心中,推理起了利休這個人的性格究竟是怎麼來的?

「利」意謂著刀刃的銳利。「利休」這兩個字中含有「銳利也要適可而止」的教誨。
書中另外一個吸引我的,便是對於利休對美的敏感度,及他對美的執著的描述。引用出版社簡單的一句話說明:「為了茶道和美,連生命也可以拋棄」。

「聚樂第的書院裡,充滿了冬天的淡淡晨光。茶釜擺在黑漆茶櫃上,茶釜的水聲使得心情放鬆平靜。……清爽的白天目茶碗,是在白色黏土上灰釉的日本製品。就口處邊緣塗上一圈金,替新茶增添一份貴氣。」
「利休的泡茶方式有一種慈愛的執著與氣勢,將每一場茶會、每一杯茶都視為獨一無二。隱藏那種內心的想法,慢慢地泡茶給客人欣賞,那正是他的特質。」

對於茶道實在很陌生,但是讀著作者的文字,似乎有種也慢慢被吸引的感覺,或說是錯覺。整本書,作者從沒大力讚揚茶道,就只是寫,陳述,但,那些在讀者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便足以讓我產生高度的興趣。
如果說作者的筆,就像利休對「美」的鑑賞一樣的犀利,似乎有點過頭了,但那些文字,的確透著一份優雅。讓人讀來,十分愉快。

最後,回到了利休為何而死?
從故事的一開始,作者便透露,利休一輩子都深愛著一個女人,一個來自異鄉的女人,一個教會他茶道的女人。一個謎樣的女人。
而惹得秀吉不快的,也是因為利休不願意將一個綠釉香盒讓給他。而這個香盒似乎就是這個女人的遺物。
那麼,如果能夠知道這女人究竟是誰?似乎便能揭開利休之死的謎。

作者給了一個答案,但,那結局,大概又要落得有人讚賞有人罵。
我只能說,對於「美」的定義,真的是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莎拉蓓絲想要也需要知道麗茲一家人現在如何。一天裡好幾次她伸手想拿電話,卻抽回手,她害怕聽到麗茲的聲音會掉淚。她恨自己這麼懦弱,而且萬一麗茲又口氣冷淡呢?她怎麼承受得了?再說,如果麗茲想和她說話,自然會打給她,不是嗎?
一個念頭追過一個念頭,將原先的念頭淹沒。

這樣的感覺,你有過嗎?

跟朋友不愉快,其實很快氣就消了,但怎麼就沒辦法出手(或只是出口)重新拾起兩人的友誼。

或許你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或者,覺得這樣彆扭的感情,大概只有小女生才有。
我卻覺得,正是因為這樣的感覺,太過幽微了,以至於,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查覺得到,更別說要把它用文字描述出來了。

不過,最近讀的小說《長椅上的天使》,發現其作者安.佩克Ann Packer正是擁有這樣的功力,能把這樣的情感,具體而生動地轉化成文字。

《長椅上的天使》,故事環繞著莎拉蓓絲、麗茲及蘿倫三位女性發展。
莎拉蓓絲的母親在她小時候自殺了,而麗茲是幫助他走出傷痛的最好的朋友。
當兩人長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與生活,麗茲的女兒蘿倫因為憂鬱,走上自殺一途,莎拉蓓絲得知消息,卻沒有在第一時間伸出溫暖的關懷之手,兩人的友誼,因此受到了嚴重考驗。
及時被救回的蘿倫,得面對一連串的心理治療,及重新回到原本的生活,「未來」對蘿倫來說,無疑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

書中,三名女子,譜出的故事,不是撒狗血式的戲劇化情節。反而是一種,極為貼近真實的情感世界。
作者在最平常的生活細節中,找到了最能打動人心的片段。
雖然主角都是女生,但我特地想舉一個書中描寫男主人的片段(或許是想要澄清這小說裡頭,也是有男人的。):

「他走進他和麗茲的房間,拉拉棉被,但沒真正整理被褥。拉開窗簾,連窗戶也一併打開。戶外是可以讓人暖和的一大片地方。媽媽會這麼說。還很小時他就喜歡讓新鮮空氣進屋。他站在敞開的窗邊,等著外頭的冷冽感覺撲湧而來。」

這是蘿倫剛自殺後,住在醫院的那段時間,麗茲載兒子出門上學,布勞帝(麗茲的老公,蘿倫的爸爸。)一個人早餐過後在房裡的一段描寫。
短短不到一百字,卻讓畫面鮮明地有如在眼前,而情緒的描寫,更是讓我佩服,因為澎湃的激情易寫,但這種幽幽的,細細的,若有似無的惆悵,我覺得是最難掌握的了。
這像極了藝術電影,藏在畫面中的情緒,過頭就流於俗氣,太少又顯得小家子氣,甚至,讓人摸不著頭緒,到底想講些什麼。

就順著這說法做個結吧!
《長椅上的天使》就像一部低調的非主流電影,沒有驚心動魄的場景,但對於人心的刻劃,有時卻真實地讓人幾乎要喘不過氣來,整本小說讀來,很有質感。值得用心細細品嚐。
或許就找張長椅,為自己泡杯咖啡,展頁長讀吧!
至於天使,就在書中尋囉~~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次突如其來的死亡,一場手忙腳亂的葬禮,在大哭大笑之後,找到溫暖的力量。」這是國片《父後七日》的宣傳文案。
或許,拿它來形容小說《如果那一天》也很貼切。

《如果那一天 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也是發生在主角父親過世,依照習俗守喪的那七天的故事。
只是,《如果那一天》的主角是個男人,而且對照起《父》片中精明的女主角,書中男主角賈德的處境是更慘了許多。

小說以「爸走了」三個字作為開場,就像響亮的鑼聲昭告天下,故事要開始了。然後以「他要我們照猶太人的習俗,為他服喪,守七天的息瓦。」架構起了整部小說的舞台。一切就發生在這七天當中。

話說,自從日本電影「送行者」開了第一槍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小說電影開始拿「死亡」作為題材。外文作品可能本來就不少,但翻譯成中文發行的,似乎也是從那時開始才越來越多。(畢竟,市場接受度提高了許多。)

以往也不是沒有這題材的作品,但總是會是讓人有點「忌諱」的感覺。或是弄得不好,也容易讓人覺得過於戲謔。
但,這主題畢竟是解禁了。

接著下來問題是,創作者對於這主題的分寸拿捏,這總是也需要機會練習的,而這方面的成長,可以從作品的快速累積、以及作品越來越被接受可以看出。
而另一方面,對台灣讀者來說,這樣的「黑色幽默」,的確是不那麼熟悉的,也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接受的。

所以,我一邊看這《如果那一天》時,一邊在想著的便是,這書,評價肯定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因為,這書除了拿「服喪」作為故事舞台,裡頭的角色更是一個比一個怪,彼此之間關係之混亂,非得在小說開始之前,有個「不受控制的福克斯曼家族關係圖」才能解釋清楚。這七天裡發生的事情也是件件荒謬離奇。

「我在哀悼我的父親,和我的大嫂上床,在要去見前妻的路上到處愛上陌生女子;前妻和我的老闆上床,現在要和我離婚,卻懷了我的孩子。」這不過是書裡一小段文字。整個小說,處處可以見到這類讓人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的片段。

當然,猶太人的服喪習俗肯定是逃不過作者拿來發揮的元素,比方說「息瓦椅」,在習俗中「你坐得接近地面,代表一種哀悼。以前喪家都是坐在地上,隨著時代演變,這個概念就演化成現在這樣。」。
但這比一般椅子低矮的「息瓦椅」在之後的幾天,造成的景況是,主角一家人總是面對著來訪的親友的胯部說話,或者總是穿得清涼的主角媽媽,因為坐在息瓦椅上,提供了好色的友人,視線剛好落在胸部,眼睛大吃冰淇淋的好機會。是這麼寫得「他緊緊握著她的手,輕拍她的手臂,手指在她腰間繞來繞去,眼睛在她的胸部轉來轉去,像在她的乳溝舉辦一個迷你網球比賽。他把折疊椅拉出來緊挨著她坐,而老媽坐在比較低的息瓦椅,他的位置正好可以讓眼睛吃冰淇淋吃個夠。」。

但,這看似混亂爆笑的七天生活,背後總是藏著一段又一段要讓人爆出熱淚的感人故事。
在開始服喪的前幾天,母親請大家說說自己印象中,與父親相處的親密故事,咱們的主角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來,「我已經想破頭,但是每一段跟我爸共有的回憶,也都有其他人在一起。我知道一定有什麼時候只有我們兩個人,但我怎麼也想不起來。」
隨著息瓦的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家人之間的問題一一浮現,回憶也因此逐漸清晰。
橫擺在眼前的婚姻問題,兄弟姊妹間的新愁舊恨,主角似乎掉進了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瘋狂世界裡頭。混亂堆疊著混亂,成就了每天早晨醒來之前的惡夢,糾纏不清。對於父親的懷念,也悄悄地發了芽。
漸漸地,心頭竟然暖了起來!

「療癒」似乎是以「死亡」這個主題創作的作品,共通的核心目標。
而作者高明之處,卻是透過製造一場大混亂,然後再慢漫收拾,而這收拾的過程中,人竟然就慢慢被療癒了。
這作者強納森.崔普爾Jonathan Tropper的「爆笑療癒寫作法」也算是一絕啦!

所以,不管笑到噴淚,或是感動落淚,總是眼泛淚光推薦一下囉!!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塔羅牌中,有張我最害怕抽到的牌,那是「劍之五 挫敗」。
以我使用的牌為例,這張「挫敗」的圖像是五支彎曲的,有缺口的,不平衡的劍,表示頭腦完全不清晰,也不和諧。
而這張牌代表的意思是,「來到一個承認失敗的點,或是必須承認你所想要的並沒有發生,你已經失敗了。已經沒有希望,你要承認挫敗。」

已經沒有希望,你要承認挫敗。這樣的人生,想必是充滿痛苦的;這樣的人生故事,通常也不大受到青睞。
如果把一堆這樣的人生故事湊在一起,那會是怎樣的光景呢?美國電影編劇兼作家大衛.班尼歐夫 David Benioff的短篇故事集《壞掉的人生》,挑戰了這不討喜的任務。
這書,以八篇充滿挫敗氣息的故事,堆疊而成。分別是〈當數字九翻轉歸零〉、〈撤旦降臨奧列科沃〉、〈化獸妄想症〉、〈幸運草上的赤腳少女〉、〈崩解腐壞〉、〈拒絕花園〉、〈內瓦辛克〉及〈狗屎運〉。
可能跟作者本身是編劇有關,這些故事讀起來,其實都挺有畫面的,看著看著,覺得有點像,一個以「失敗」為主題的短片影展。一口氣看完的感覺,很過癮,也會覺得一直嘆氣挺累人的。

「感染」是個即將發光發熱的搖滾樂團,唱片公司卻只想簽下女主唱「茉莉」。
迷戀鼓手團長而加入樂團的茉莉面對這樣的局面,如何抉擇?
團長「傷心喬」又會有怎樣的驚人行動?…… 這是,故事一〈當數字九翻轉歸零〉。

男人認識女人的第一個話題,居然是女人父親的遺願——「把骨灰撒進內瓦辛克水庫」(但這是違法的!)。
當充滿美好愛情氣味的九個月過去,兩個人驟然分手;但男人竟在此時潛入女人屋內,偷走了骨灰罈,希望可以幫她完成任務。
而這個舉動讓男人發現這一切竟然都是謊言。……這是,故事七〈內瓦辛克〉。

因為篇幅的關係,這一篇一篇的故事,讓我往往在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就到了尾聲。也因此,幾乎每篇都讓我忍不住再翻回去看清楚:事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我猜想,這些故事主角的心裡頭一定也想著,「如果可以,我也很想把事情發生的始末搞清楚」吧。
真實人生總是難免遇到低潮,這心情大概很多人都有過。我想大概就是這樣的心境投射,讓我覺得這樣的故事,竟是出乎意料的好看。

另外,我喜歡作者每篇的結局。不是王子公主最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更不是英雄最終打敗了怪獸,每一篇的結局都是某種程度的「失敗」。但重要的是,主角們如何消化了這些「失敗」。
就像「挫敗」這張牌給我們的另一個提示:「承認失敗,然後在你的頭腦裡找到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裡,你可以停止跟生命對抗。」

看完了一堆失敗的故事,意外地有一種生命充滿希望的感覺。
或許就像文案說的「有時候,一點點瘋狂你就能繼續撐下去……」

----

「劍之五 挫折」象徵圖像全文:
這五支劍是彎曲的,有缺口的,不平衡的,表示頭腦完全不清晰,也不和諧。這幾支劍已經完全摧毀了中間那朵粉紅色的玫瑰,描繪出這個心理狀態摧毀了所有心中的愛。花瓣散落成一個五角形,代表缺乏穩定性。每一支劍的握把有一個不同的象徵符號,代表這個情況的不同面。這張牌代表來到一個承認失敗的點,或是必須承認你所想要的並沒有發生,你已經失敗了。已經沒有希望,你要承認挫敗。同時有光開始從牌的中心位置照射出來,背景上還有一些代表創造力的綠色,表示當頭腦放棄了它舊有的觀念,就有一些其他的事會發生。……《直覺式塔羅牌》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我會記得今年的八月,很久很久。
因為我出了一次很長很長的任務。
長到,連一本書都要看好久好久才能看完。

從七月底到八月中,只看了一本書。一本薄薄的書。《夜之屋3抉擇》
因為份量薄,所以可以丟在行李箱裡,陪著我到處跑來跑去。
內容也恰到好處的輕鬆,(想想很久沒看這類青少年小說了)如果不是如此,我想或許連這本書都沒法看完吧!?

這本《抉擇》跟我上一本看完的《猶大之裔》,很湊巧地是同樣的題材——吸血鬼。但,風格卻是大相逕庭的。

《抉擇》是整個《夜之屋》系列的第三集。
向來我總是有點怕看這種系列作品,一方面總是急著想知道後續發展,另一方面總覺得看到新作,就已經忘了前幾本寫了什麼。幸好,作者貼心地先替讀者想好了這一點。讓人隨時加入都能快速地跟上吸血鬼學院「夜之屋」的最新動態。

「夜之屋」簡單來說,就像吸血鬼版的霍格華茲魔法學院:在《夜之屋》這系統裡被「印記」的人類有機會成為吸血鬼,但在成為真正的吸血鬼之前,被印記的人(雛鬼)得待在「夜之屋」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成鬼。

在上一集裡,主角最好的朋友看似死了,但卻沒死,卻成了「怪物」。女主角在這一集中,想要把好友救回來,卻得瞞住所有好友這件事,唯一可以幫她的人,是原本的死對頭。真是令人煩躁。
加上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生活,還有不可對人言說的內幕:女祭司長竟然是一切邪惡之事的幕後主使者。
這薄薄的小說裡,裝載著的是一個青少年無比承重又忙碌的生活。
在經歷風風雨雨之後,主角在這一集的結尾,還落入了眾好友都不再相信她的局面。
我終於懂了,為什麼學生時代總愛看這種「總是得一個人拯救世界」的少年英雄題材小說。因為裡頭的主角的辛苦,總是那麼的撫慰人心阿!
不管是用來自我投射,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正在拯救世界的英雄,或者慶幸自己不用過得那麼辛苦,都是在愁雲慘霧的學生生活中,排遣情緒的最佳讀物阿!

另外,作者在吸血鬼的設定上也是充滿了創意,包括吸血鬼得上學校,經過蛻變,才能成為真正的鬼……等等。
雖然有些小地方讓人覺得是邊寫邊設定,但是在小說世界裡,作者本就有如上帝,他說應該有光,這世界才有了光。所以這一點就不多做贅述。

最讓我期待的設定是,吸血鬼和人類並存的說法,在小說中,夜之屋的吸血鬼老師被殺了,校方的處理竟然有通知人類的程序。最後,還發展出,吸血鬼覺得自己被人類壓迫的,揚言要跟人類世界宣戰。

綜觀這《抉擇》,算是《夜之屋》系列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正如書中羅倫所說:「整個吸血鬼世界很快就會向你敞開,而那個世界沒有人類容身的地方。」
在前兩集的奠基之下,「夜之屋」有了一個吸引人的骨架。
從這一集開始,有即將突破這格局的蓄勢待發之貿。

如果喜歡吸血鬼,
如果喜歡沒負擔的輕小說,
《夜之屋:抉擇》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歐洲塞爾維亞地區有一個傳說:猶大為上帝之子犧牲後成為吸血鬼,其後裔繼承血脈,身上有猶大的紅色胎記,會在犧牲者身上留下三個交叉十字——猶大背叛耶穌的記號。」(摘自《猶大之裔》書籍介紹。)

《猶大之裔》就是一本建構在這樣的設定之下,敘事時間橫跨三百多年的長篇小說。
厚厚的一本書,還沒翻開,光看簡介,就覺得口氣不小。出版社用了:「有史以來最華麗血魅的小說!」、「沒翻開《猶大之裔》之前,你沒讀過真正的吸血傳奇。」這樣的宣傳字眼。
在最近「吸血鬼」橫行書市的狀況下,「最……」、「真正的……」這樣的文宣不免讓人懷疑是否會有廣告不實的嫌疑!抱著那麼一點點遲疑的心情,我翻開了這本書。

但,從開頭,作者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我熟悉生命的旋律…….非常單調,如電子頻率,變化極少,……音調一分鐘響起的次數介於五十到八十之間之間,……,」每個句子都像一個線索,讓我不斷地猜,主角到底是?……該不會又是死神吧?
就在這樣的「猜」當中,我掉進了作者精心設計的故事謎團中。

「顛覆」總是讓舊題材有新可能的最佳方法。
《猶大之裔》怎麼說,都不能算是吸血鬼的經典。
畢竟吸血鬼的形象已經被搶先一步,以一種難以攻破的方法建立,並且不斷地被後續的跟風之作,一次又一次的強化。
但作者,的確為吸血不死魔殺出了另一條血路。
光是「猶大出賣上帝,是為了成全上帝,為上帝犧牲」這樣的說法就夠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了。
更不用說,作者能夠打破吸血魔就是只會「張口咬人脖子,吸乾鮮血」這樣傳統老招的畫面形象,而是更進一步地賦予了「人性」:「別把我們跟那些在外面像動物肆虐人類的吸血鬼相提並論。我是個不死魔,你也是。我們是永恆之軀。……我們不能像巫皮惡一樣,而應自我克制,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顯示我們高其一等。」

對我來說,也是因為這樣的「人性」,讓這部小說,有了值得一看的理由。
在裡頭,除了人鬼大戰,更精彩的是不死魔之間的勾心鬥角:「血族會絕大部分由一群傲慢的男女組成,對自己聰明才智自恃甚高,他們不但未如要求分享知識,反而私下保留最重要的成果。」

我記得小時候,每次看鬼片,都覺得超恐怖的。
後來,這樣鬼嚇人的片子看多了,招數總是換湯不換藥,總覺得乏味。
小說電影,轉而朝向「人心險惡」路線涉獵,發現人比鬼還可怕一百倍。
結果這《猶大之裔》結合了「鬼」魅的恐怖,又跟人類偷學一些壞心眼。
這些吸血鬼啊~~真是糟糕喔!!
不過,小小透漏一下,這女主角(女主鬼)其實算是有顆溫暖的心啦。
「這是她身邊第一次出現可能真正是母親的人,卻是為了殺她而現身。是為了解救她,我對自己說,隨後舉起武器,刀尖對準心臟。『不會痛的,孩子。』我在她耳邊低語,撫摸她的頭『安靜躺著』。」
如果只看這段文字,肯定夠令人覺得摸不著頭緒的,覺得超級矛盾的。卻又讓人很想搞清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覺得,這小說看起來,就像這樣——五味雜陳,但就是好看!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生命過程中很成功的人,鮮少回憶過去。他們的眼光永遠都放在未來: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這是關於一個成功者的故事,主角是英國的前首相「亞當朗」。(當然,這是個虛構的故事。)
一切的故事都源於要幫「朗」完成他的「自傳」。
在小說的開頭第一句話,就揭示了原本為朗代筆回憶錄的寫手意外死亡的消息,留下一份未完成的初稿。
接手這任務的幽靈寫手,只需要做最後的修整工作,即可為出版社賺進高達一千萬美金的預付版稅,自己則可以拿到二十五萬美金,這樣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吸引來了「不怕死」的主角。
按照原訂計畫,他搬到美國東岸與世隔絕的瑪莎葡萄園島,原本應該和大名鼎鼎的朗一起生活,專心採訪與寫作。沒想到……

這一去,的確讓我們一窺這些大人物不為人知的一面。
包括生活上的面貌,也包括這樣一個成功的名人是怎樣被塑造出來的。
更讓我們看到政治圈如何鬥垮一個名人。

原本打算風光推出回憶錄的「朗」,被爆料曾經批准非法利用英國特種部隊捉捕四名蓋達組織的恐怖份子嫌犯,並且加以刑求。

深陷國際法庭以戰爭罪起訴危機的朗,如何化解這一場風暴,成了小說的一大主題:昔日的部屬成了政治戰場的敵人?媒體是防衛的武器或者猛攻而來的利劍?身邊所剩無幾的貼身幕僚(密友?),誰的話才是脫身妙計?

如果要論,這本小說的骨肉皮,這場政治大戲,肯定是撐起整部小說的完美骨架。
在什麼事情都要泛政治化的台灣,這樣的題材讀來,特別有味道。

記住自己有過什麼感想、穿過什麼衣服、跟誰在一起過、結婚那天教堂草地上剛割剪過的新鮮青草是什麼味道,或他們第一個孩子握住他們手指時是怎樣的揪心,這些根本不存在於他們的本質裡。
這也是一個兩個女人勾心鬥角的故事。
說了政治是骨架,那麼前首相暗潮洶湧的感情世界,肯定是讓整個故事豐富起來的「肉」囉!
一個是讓朗站上人生高峰的元配,另一個是貼身秘書。
原以為政治風暴最是可怕,沒想到屋子裡頭兩個女人的戰爭,更是刀光劍影,尚不見刀劍出鞘,就已經見鮮血直噴天際。(被我形容得像是武俠小說一樣了。)
高手過招,究竟誰能勝出?
當謎底揭曉,輕輕闔書之際,我深深地這麼覺得,在作者的筆下,「這女人」,真是狠角色阿!
套用書中的一句話:「這就像是法國劇作家費多的搞笑劇:每場戲都比上一幕更加荒誕不經,然而你若細想又會發現那是前面情節的合理發展。」
快速地再瀏覽一遍,只換得輕嘆一聲。這樣的結局,又未嘗不是合情合理的呢?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需要幽靈—讓他們變成血肉之軀,就是這麼簡單。
最後,終於說到這是一個關於專業寫手幽靈的故事。是包裹整個小說的故事外皮。
如果說政治與愛情是最動聽的故事,這本小說比其他作品厲害之處,是作者創造了「說好這個故事的最佳位置」。
它讓我想起了《偷書賊》的「死神」角色,只是在這本小說中,幽靈不單單只是旁觀者,更是活生生地存在,並且一同被捲進風暴中。

書裡有句話是這麼說:「我也深知睿智的俗語是怎麼說的:妄想者只是致力擁有真相的人」。
但是如果身為一個優秀的幽靈,不該擁有原作者不想公佈的真相,那麼這書中的幽靈,究竟追求的又是什麼呢?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身為一個幽靈萬一如果握有真相,該是公諸於世?或者暗自藏起?
如果說,好奇心可以殺死一隻貓,我想,「好奇心」大概也是讓幽靈寫手陷入被瘋狂獵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準備好你的好奇心,一起進入幽靈的世界了嗎?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總有一些書,很想看,但總是走不到最後一頁。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一,幾次拾起,還沒看完,就又被其他的書給吸引走。
不過在最前面有一段文字,讓我印象深刻: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中都有無數次的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釘於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恆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着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的永劫回歸觀是最沉重的負擔的原因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這兩天看完了一本小說《我回來尋覓你》。讓我想起了這段文字。
或許是書中的女主角,捧著這本書非常有氣質地登場,讓我想起了這本被我遺忘許久的好書。
更多的是,整個小說的設計,主角伊森反覆地在同一天醒來,然後在這一天結束之前,被一個神祕的黑衣人用三槍草率結束了生命……
重複著某一天,非常魔幻的寫法,但仔細想想,人生其實常常有很多情境,是反覆出現的。比方說,戀愛的模式,找工作的模式、生活的模式…….導致這一段戀情破裂的錯,到了下一個對象,似乎一切又重新來過。這或許不是所謂的「永劫回歸」……只是,我就這麼地想起了他。

第一次讀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在高中,但時至今日,我終究不是很懂尼采的「永劫回歸」。但是總覺得那是人生最大的無奈,與負荷。
好在,在小說裡,伊森雖然重複著這一天,但是他不斷地從中找到可以修正的線索,最終……或許可以說是找到最好版本的未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號稱【最溫柔的法式療癒天王】的紀優.穆索。
一路從《然後呢…》到《因為我愛你》,接著這次的《我回來尋覓你》。
發現作者之所以緊緊地吸引著我,除了輕快卻極富哲理的故事外,對現代人生活、情感上的細膩觀察,讓他的文字充滿了人的氣味,這是最吸引我的部份。
在這本書中,有個出現了很多次的技巧,是不斷地配合時間的「倒數」,將人的情緒做一個層次的堆疊,如:
「九秒。
在紐約,他的搭訕多半只是唬一唬一些紐澤西沒見過世面的小妹妹,……
八秒。
他瞇起眼睛,想看清她手上那本書的書名:是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七秒。
他從來沒讀過昆德拉的書。……
六秒。……
五秒。
他再也控制不了什麼了,聽天由命吧。
四秒。
他仍然不知道該如何親近她。…..
三秒。
很奇怪,什麼事都還沒發生,他卻已開始害怕失去她。
兩秒。
難道這就是一見鍾情?……
一秒。
他很後悔自己穿德太邋遢、頭髮太長…….
直接將心底話告訴她吧。如果真的是「她」,她就一定會懂。」

讓讀者透過閱讀,彷彿真的讀到了主角的心情。
我想也是因為作者在每一本書,都有一些令人驚奇的實驗性寫作技巧的嘗試,才讓他每一本書都那麼受到我的期待。

紀優.穆索的書,特色之一,就是篇幅輕薄短小。這本《我回來尋覓你》也是秉持這樣的良好傳統(,所以我也不多做故事的描述。)。情感濃度極高的文字,等著融化你的心。你準備好跟著主角走向明天了嘛?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點跟點相連成線,世界有了方向,這是一度空間。線與線交織出面,不能跳躍的螞蟻,有前後左右,但是沒有上下,他們是一群活在二度空間的生物。可以試試看把手指頭放到螞蟻行走的路徑上,他們會覺得這是突然出現的東西。
堆砌不同平面,我們是活在三度空間的「高等智慧」生物。
以此類推,空間與空間的堆疊,便是「時間」的概念(或稱四度空間)。
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時間推移時的裂縫,我們便能進行時空旅行。外星人便是這樣旅行,對我們來說,外星人突然出現跟消失在空間中,就像螞蟻無法理解人的手指從何而來?」
忘了在高中還什麼時候,第一次聽到這樣解釋「時空」。(之後,慢慢了解時空旅行還有更多種說法。)當時受到極大的震撼。
後來看到很多小說或電影,會將「穿越時空」當作一個故事元素,這樣的作品往往都能迅速得到我的注目。最近有個小說《時空旅行社》更是把這個題材拿來大玩特玩一番。

「如果推到更極端,或許在某個角落也存在著另一個世界,那裡有著和牛頓提出的物理定律不同的規則,遍居仙子、獨角獸、人魚,以及會使用語言溝通動物,在一個什麼都可能的宇宙裡,連兒童故事都不是創作出來的,而因著某種莫明的原因,童話作者隱約看見了其他的平行世界,進而抄襲。」

小說背景在十九世紀末的倫敦,年輕作家威爾斯獲得熱烈回響的小說新作《時光機》,喚醒了大眾進行時光旅行的渴望。
沒想到,這《時光機》書中天方夜譚般的奇想,竟然被真實打造出來,「穆雷時空旅行社」正式開張。
此舉引發了三個故事的發生:第一個故事敘述八年前的一場兇殺案(妓女瑪麗被開膛手傑克用極為殘忍的手法殺害)導致深愛著她的安德魯決定自殺,所幸表哥查理斯即時阻止他輕生,並且提議搭時光機回去改變歷史。
故事二的主角是描寫受不了禮教束縛的年輕女子克萊兒,決定逃往未來,卻意外發現令人著迷不已的時間旅行背後藏有天大陰謀。
最後,《時光機》作者威爾斯,透過按照自己小說打造的時光機,回到未來拯救自己的《隱形人》手稿,同時還得保護《卓九勒伯爵》作者布蘭姆.史托克和《碧廬冤孽》作者 亨利.詹姆斯。

「或許他應該鼓起勇氣,撰寫他種類型的故事,能夠用不同方式撼動讀者靈魂的故事,正如亨利想要的,一種出乎讀者意料的小說。」

時間像是斷了線的珍珠項鍊,散落一地,真實與虛構、過去與未來,以一種令人眼花撩亂的方式四處滾動,連作者都會說出:「把哈洛放到一邊,我也不確定這篇故事到後面是不是還會在提到他,因為故事的人物繁多,我無法留下所有的臉孔。」
是的,「作者這樣說」,作者用第一人稱作為旁白,帶著讀者們走完這整個故事,時而生動滔滔不絕,時不時又會突然冒出一些自言自語般的評論或說註解。這樣與眾不同的方式對我來說,的確讓這小說大大加分。這些突然插進來的旁白,需要極為高超的技巧,不然創意一不小心變成了「干擾閱讀」的兇手。

「難道未來不是過去鑄下的影響嘛?」

身為一本以「時空旅行」為主要主題的小說,想必對於人類究竟可否改變歷史,肯定是要有精彩的探討的。
信手在書中拈來一些片段文字,希望多少能提供對於這方面的想像,但這如果要談到改變歷史(事件)好不好?道不道德?就太多枯燥無味的形而上哲學思維,就不多加討論了。
「那場殘酷的戰爭是從這裡鑄下的惡果。我們握有阻止悲劇發生的大權,可以改變未來。事實上,那場將倫敦夷為平地的戰爭是我們的責任。」
「您們真的都這樣想?您們當真願意把自己所作所為的責任,全推給不存在的劇本作者?那是我們從出生那刻起扮演的角色。」
「我絕對拒絕相信我們的命運事先都已寫好。所謂命運,是我們每天以每個行動寫下的。」


至於故事裡頭的主角們究竟改變了這個世界了嘛,就留待你進到作者精心打造的小說世界裡頭,自己來一探究竟囉。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慶幸,最後我還是把這本書看完了。
它是《順流而下Down River》。
小說主角是個離家的男人,當年因為涉嫌謀殺妹妹的同學,所以離開羅旺郡遠走他鄉。回家的結果,居然是讓他再次陷入「謀殺案」的重重疑雲之中。

這類型的作品相當的多,可見要寫出這樣的作品不是難事;如何自中脫穎而出,才是最大的難題。

「家庭的異常是豐饒的文學土壤,真是一點也不錯,那是塊肥沃的土地,是栽培秘密和罪行的好地方。」我喜歡作者在後記裡頭的這段話。
因為明確說明了這本書創作的方向。也暗示了整個故事的答案,都藏在這個異常的家庭當中。

主角的爸爸是當地最有勢利的地主,他小時候目睹了媽媽舉槍自盡,後來爸爸再娶,一對雙胞胎兄妹跟著繼母來到家裡,更後來的事,是當年雙胞胎妹妹的同學被莎,出面指證他是殺人兇手的,是他的繼母,父親選擇相信了「她」。
對了,家裡還有另外兩名重要的成員,一個是爸爸最得力的助手,以及助手收養的孫女,從小跟他很親。

五年後,當他回到這裡,原本以為一切如常,但,一股邪惡的勢力不斷地騷動著。平靜的小鎮,在他再次出現時,又發生了命案,這矛頭果然很快地指向了他。
主角亟欲證明自己的清白,與警探之間的攻防鬥智,讓人大呼過癮。
但更精彩的是,在這過程中,讀者會漸漸地發現,這一家人之間像是被迷霧包圍一般,每個人都藏有不可言說的秘密,這些彼此欺瞞背後,竟然藏著一個巨大的罪,各項實質的與心靈上的犯罪出軌,像毛線球一般錯綜複雜地交纏著。

在書裡,
「事實」跟「情感」像是兩股緊密相連的DNA。
時而憤怒,時而擔心不已,時而為了發現真相緊張,更多時候是一股讓人喘不過氣的壓迫感。我想那是因為這小說裡,到處充斥著「死亡」的氣息。
每個死亡都以一種戲劇性的姿態登場。
不論是母親、朋友或者……都讓人極度地感到不舒服。

究竟是誰殺了人?
讀者和主角一路抽絲剝繭,每每覺得真相呼之欲出之際,另一個事證便會再冒出頭來。
順著流走,就能找到真相嘛?或者,找到的會是什麼呢?
睜大你的眼睛,但別相信你所看到的。
因為縱使你身在其中,你也未必真能了解事情全貌。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問我上那兒去了,
我必得說「事情發生了」。

讀小說,常會覺得故事說來說去,似乎不脫那幾件事。真能說出一個石破天驚的原創故事原型,實屬天才,更需幾分運氣。
而且,如果每個故事只能被書寫為一本書,那走進書店,可能會寂寞到爆炸。
那麼這麼多的小說家,把這些故事翻來覆去地寫,成千上萬的讀者,成天在書海裡泅游,究竟再寫些什麼?找些什麼?我想,無非是更好的說故事手法吧。

因此,小說讀得漸漸多了,有時不求故事的新,卻期待作者精妙的筆觸,把故事說得動聽。
而且,這些讀過的東西,在腦海裡,偶而還會找到神秘的連結,或許就是所謂的共鳴吧。

會這樣說,當然是剛好有此一例。
這幾天讀完《神秘回聲》,讀完後,隱隱然覺得有首詩作,跟他唱和了起來。
那是聶魯達的「無法遺忘(奏鳴曲)」。

我必得提及路石模糊的地面
以及始終自我毀滅的河流:
我只知道鳥兒丟失的事物,
被拋在腦後的大海,以及我姊姊的哭泣。

小說故事描述男主角法蘭克在二十二年前,原本計畫跟女友蘿西私奔。
但十九歲的少男遲遲等不到女主角的出現,只見約定的地方留下了一張語焉不詳的紙條,他以為女孩拋棄了他獨自離去,之後,他也心碎地離開了困住他一輩子的家鄉。
直到男孩成為臥底警探,直到約定的老屋裡發現了女孩的舊皮箱,整件事出現了戲劇性的急轉彎。原來女孩從來沒有離開,而是被謀殺並且棄屍在原本約定的舊屋子裡……

這書,是作者塔娜.法蘭琪(Tana French)的第三本作品,上一集《神秘化身》中的臥底部主管警探法蘭克,在這一集成了故事軸心。
一件陳舊的往事,以及法蘭克不願面對的原生家庭,像是猛然被拂去了蒙在上頭的灰塵,一一浮上了檯面;每個當年避之唯恐不及的片段,更像沾上了磁性,或靜電什麼的,一旦又爬上了身,便再也拍不掉。
讀者像是個狗仔,循著文字,挖掘著法蘭克的家庭,(過去的以及現在的);同時也等著真相水落石出。
而當年那件事,像在要等朦朧的漫天飛舞的灰塵慢慢地沈降下來,最終,它會顯露最真實的樣貌,在你眼前。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地區,為什麼一天
緊接著另一天?為什麼漆黑的夜晚
在口中堆積?為什麼有人死去?
小說從過去談起,但那總只是個開端。

隨著情節的推展,我們知道,主角有個前妻,有個女兒,有奇怪的一家人,幸好,小弟依舊可愛,兩兄弟一見面,很快就恢復親密。……
只是,正當法蘭克在努力想查清楚初戀女友的死之際,小弟竟然離奇死亡了,如此一來,承辦的重案組警探,便推測小弟就是當年謀殺準嫂子的冷血殺手。畏罪自殺。
法蘭克要如何查清楚這一切?前妻跟女兒又會在這案件裡頭,扮演怎樣關鍵性的角色呢?
作者在沈重的家庭成長題材中,做了一個很有趣的鋪陳,當結局揭曉,不禁讓我大呼:「這也太神了吧!」

如果你問我打那兒來,我必得和破碎的事物交談,
和苦澀的器皿,
和腐爛的巨獸,
以及我受創的心。

作者接連著三本小說,奠定了她強烈的寫作風格,過去與現在的謎團交錯,貫穿其中的都是細緻的心理刻劃。讀她的作品,總是得跟著回顧主角的青少年的青澀歲月。而那些泛起的漣漪,都是讀者自身的回憶。
可喜的是,闔上了書,不管那顆脆弱的心受了多少傷,總是有覺得被好好地照顧了一番。
這可不是說,故事會有個溫馨感人的大結局;而是真真切切地認真檢視了自己之後,會發現那些以為還隱隱作痛的傷痕,其實可能早已癒合。知道了這件事,就真的不痛了。

無法遺忘的回聲,帶回了怎樣的消息。
用力敲開那座牆,真相就藏在裡頭。請……

------
神秘回聲 Faithful Place
* 作者:塔娜.法蘭琪
* 原文作者:Tana French
* 譯者:穆卓芸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28日

------
原詩:聶魯達〈無法遺忘(奏鳴曲)
如果你問我上那兒去了,
我必得說「事情發生了」。
我必得提及路石模糊的地面
以及始終自我毀滅的河流:
我只知道鳥兒丟失的事物,
被拋在腦後的大海,以及我姊姊的哭泣。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地區,為什麼一天
緊接著另一天?為什麼漆黑的夜晚
在口中堆積?為什麼有人死去?
如果你問我打那兒來,我必得和破碎的事物交談,
和苦澀的器皿,
和腐爛的巨獸,
以及我受創的心。

那些跨過我思緒的不是記憶,
也不是在我們遺忘中熟睡的黃鴿,
而是帶淚的臉孔,
探入喉頭的手指
以及自樹葉中掉落的:
被我們憂傷的血液滋養的歲月——
那逝去的歲月它的黑暗。

這裡有紫羅蘭,燕子,
每樣令我們愉悅、出現在
甜蜜精美的卡片上的事物——
時間和甘美漫步其間。

但讓我們不要再去探索齒後的一切,
不要再去啃嚙寂靜堆築起來的外殼,
因為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有那麼多的死者,
有那麼多被紅日割裂的提防,
有那麼多碰撞船身的頭顱,
有那麼多圍藏吻的手,
以及那麼多我想遺忘的事物。
(中文譯者:陳黎、張芬齡)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房裡,習慣打開音響或電視,讓聲音填滿空間,與我作伴。「新聞台」是經常被點選到的選項,因為除了當作背景聲音,還可以趁機更新一下訊息。
但,有些令人不怎麼舒服的訊息,就會趁著我不留意,一股腦地溜進我的耳裡,腦裡。比方說:不倫戀,謀殺案……等等。
如果,不倫戀加上謀殺案,那就更精彩了。這下子肯定是連關掉電視,都難以阻擋;這消息不管是透過網路、報紙、甚至身旁的人群的口耳相傳,肯定要停留在我們的生活中,好些時日,才肯散去。
試想一個狀況:「有個國中男老師誘拐自己的女學生「莎蓮娜」,利用課後輔導的名義,跟學生發生關係,接著又劈腿另一個女同學「帕琵」,兩個女生輪流跟老師約會,最後,老師被謀殺了。」這會不會在現實生活發生?我實在不敢說不會。
但幸好,目前這只是一本名為《冰淇淋女孩》的小說的故事背景。

在故事的設定中,兩個女孩一起被起訴。並且因為一張兩人舔食冰淇淋的合照,被媒體冠上了「冰淇淋女孩」的稱號。後來,黑人女孩「莎蓮娜」獲判無罪,殺人兇手的罪名落在白人女孩「帕琵」的頭上。

小說從帕琵假釋出獄的時間點開始寫。出獄的帕琵渴望還原真相,替自己洗刷冤屈,所以開始處心積慮地接近莎蓮娜;而莎蓮娜在這段日子以來,已經擁有了一個幸福家庭,在報上見到帕琵出獄的消息後,開始變得神經兮兮,唯恐丈夫、兒女發現她的過去,她想主動坦白一切,但卻總是在最後關頭開不了口。

當看到類似的新聞時,總想「這些人怎麼會那麼傻?」、「好不容易出獄了,怎麼硬是要做一些犯法的事呢?」、「既然自己是清白的,不是早點坦白就好了嗎?」……或更多令人費解的問題。而在小說裡,作者試圖解開這些人性的矛盾。
因此,作者在配角的設定上,做了我覺得很妙的設計:充滿罪惡感的莎蓮娜,身旁有個「心理醫師」做為伴侶;而對人性充滿懷疑的帕琵,愛上的竟是一個「??」。
這四個人的關係,要如何為這些人生難題,找到出口呢?成了我在讀這小說時,最關注的焦點。

透過兩個女孩觀點的交替出現。讀者成了這世界上,最矛盾的人了。當莎蓮娜堅稱自己無罪,帕琵堅持自己是代罪羔羊,那麼殺死老師的,究竟是誰呢?又該相信誰呢?
隨著小說的發展,往事一件一件慢慢地被揭露,我開始覺得,根本不想知道兇手是誰,因為可惡的老師,根本就「死有餘辜」。
只是仔細想想,造成這個錯誤的,難道只是「萬惡的變態男老師」嘛?究竟該是誰來為「過去」負責?

「我希望所有的一切和那段過去——所有關於他的事——分成不同的隔間,過去和他的隔間必須上鎖,房門邊縫黏得死緊,鑰匙孔塞住,而且永遠找不到鑰匙。我希望他停留在過去。」
或許我們沒有這麼慘烈的生命歷程,但總有些不願提起的往事。
如何擺脫或安置好這些「往事」,成為這小說最重要的課題。

「一天天過去,我都不知道如何開口,一個又一個早上過去,直到再也沒機會讓我說。」
小說結束了,暗暗期待這樣的故事不會在現實世界成真。
但,生命中,每個人該面對的真實過去,依舊還在。
或許「面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
你說呢?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三四年前,開始在這個部落格上,發表一些讀書心得。
常常會想,是不是該發展一些個人書寫特色,甚至稱為小小的寫作計畫。
比方說,幫讀過的每一本書,找到一張對應的「塔羅牌」;
又比方說,創造一個在文學世界闖蕩的虛擬的「我」;……

其中,自己覺得最有趣的一個念頭,是研究每本小說裡頭的「配角」,而非「主角」,每次讀完一本小說,總是會冒出一個奇怪的念頭:「如果這個小說,換成那個某某的觀點來寫,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呢?」。
但這本小說卻讓我的這個概念錯亂了,它是近藤史惠的《犧牲》。

小說的主角是一個日本職業自由車隊的菜鳥選手「白石誓」,在車隊上,他的角色是「副將」。
所謂的「副將」,就是負責比賽期間,騎在車隊前面「開路」,以減少空阻,以便讓「主將」可以在最後關頭,能夠有足夠的體力可以衝次,以爭取奪冠。
聽起來「很弱」對吧?其實一點也不……
在小說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帶領讀者進入「自由車」的世界,最基本的概念便是「在自由車公路賽中,有主將和副將的角色分擔。雖然看似個人比賽,但其實更像是團體比賽,而不是每個人個別爭取冠軍。當副將的選手是為了讓主將獲得冠軍而騎,即使最後導致自己的名次往下掉也在所不惜。」

這麼說來,被選為擔任「副將」角色的選手,就是比較弱的囉?
那倒也未必。就像小說中「白石誓」,原本可是田徑界的「奧運」熱門人選呢!
既然如此,一個田徑準奧運選手,又為何要跨足到陌生的自由車世界來?
同樣都是在追求「速度」的賽跑跟賽車,又有何不同呢?

跑步對我來說只有痛苦,我的肩上好像載著沈重的負擔,我只是為了甩開這些負擔而跑。可是,無論我怎麼奮力奔跑,都無法甩開沈重的負擔,只有成績越來越好。
良好的成績反而成為我賽跑的束縛。即使我說要放棄,也沒有人理會我。
一旦放棄,就辜負了教練、父母和朋友的期待與關愛。我並沒有不惜傷害周圍的人也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只能繼續跑下去。
就在那個時候,我邂逅了自由車賽。


作者塑造了一個甘為「配角」的「主角」;而身為讀者的我們,只能一路跟著自由車隊的賽程,一站一站揭開主角深藏心底的秘密。
同時,隊上的氣氛,隨著主角慢慢地成為主力選手,也漸漸地改變著,資深選手間流傳著一個關於「主將」石尾的秘密:幾年前,曾經也有個表現優異的選手,實力非常堅強,甚至有超越石尾的可能,但就在一場關鍵的比賽中,這位選手發生的一場意外,最後造成癱瘓;許多人都猜測,石尾跟這場「意外」脫不了關係。

原本看似單純的運動賽事,隨著故事推展,悄悄地染上了濃濃的推理氣氛。
看到結局,會知道「峰迴路轉」已經不足以形容這本小說。
作者在小說前半部,用大量的細節堆砌起的「自由車世界」,宛如「抽車上坡」一般,帶著讀者,一步步扎實地向前,再向前。
等到了山頂,取得了俯瞰整個世界的視野。你以為掌握了整件事情的真相。
作者卻以像書中主角一般的高超下坡技巧,帶著你飛也似地,繞過一個又一個彎道。由於速度太快,甚至讓人看不清,眼睛所見,究竟是真相?或者是錯覺。

另外,主角對放棄「賽跑」而投身「自由車」,是我對於這本書中,覺得最有趣的議題。(或許這本書沒有主配角之分,而有主議題、延伸議題吧……XD)
但我無意在此,延伸論述太多關於菁英主義所衍生問題。
僅以作者在小說結尾的一句話:「我的勝利並不屬於我而已。」,當作我的結尾。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王盛弘。書上的作者介紹這麼寫著:「性好文學、藝術與植物,愛好觀察社會萬象,有興趣探索大自然奧祕,賦予並結合人文意義。」
(圖片摘自王盛弘個人部落格

作家是個神秘的職業,想要認識作家通常是從他的「作品」開始。
但是,第一次知道這位台灣年輕作家,並不是在文字世界裡;而是在一個書店的講座之中。
那是一個關於「旅行」的小講座。講者是《慢慢走》的作者,也就是盛弘大哥。

在那之前,我並未接觸過他的作品,甚至沒聽說有這麼一位作家。
但在講座短短的一個小時之間,看著他,說著他當年,如何放下原本的工作,如何提出寫作計畫,申請了一筆文學獎金,然後出發到歐洲,開始了一場「文學」「旅行」。回國後,寫成了《慢慢走》。
尤其是他說道,這個旅行不只是指這趟「歐洲行」,更是一個完整的人生旅行寫作計畫。

這個計畫(或說是夢想),讓我對這位作家迷戀不已。
接著一段時間,只要看到他又要演講了,我便去。
慢慢地,他的作品一本一本地爬上了我的書架。

後來,《關鍵字:台北》出版了。
講座內容的場景,從歐洲移到了我們熟悉的台北。

更後來,時不時可以見到他的身影出現在跟「旅行」有關的演講場合。
步子也開始出現在不同的城市。「京都」是最常出現在他口中的美好城市。
他儼然成了這一代的台灣旅行文學家。

上個月,他推出了最新作品《十三座城市》

果不其然,這次一出手,就可以看到他的足跡分佈之廣,歐亞的十三座城市:上海、蘇州、香港、京都、東京、首爾、巴里島、愛丁堡、約克、倫敦、巴黎、巴塞隆納,最後以台北做結。

這十三座城,在他筆下,發散著各式氣味。
他的文字中有味道、有溫度、有景色、有當地的風俗習慣各種規矩,更少不了的是一叢又一叢的植物。(他可是植物高手呢!詳見另一作《帶我去吧,月光》
但在這本《十三座城市》中,我最愛看的是,他筆下的城市裡的「人」:
「在這樣一個看似沒有説話自由的國度,人人説起話來卻一點不含糊。不只不含糊,根本很厲害。」這是上海。
「看老闆不加揀擇地將水果掃進塑料袋,那自信的態度宣示著「品質保證,哪能任你挑三揀四」。」這是倫敦。
「海灘上一叢一叢碧眼金髮歐美年輕男女,穿得只恨不能再少一點,游泳、衝浪、曬太陽,讓當地人為他們在手臂用靛青色顏料畫上圖案,或在頭頂編結一群小蛇般的 辮子,紮得六彩五顏。」……峇里島。

除了這一篇一篇敘寫這各個不同城市的散文外。
他在演講中,最常提起的「京都」,像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妃子,得到了極是熱切的關注與經營,兩萬五千字的篇幅成就了《京都的石頭》十二篇連作。

我就不在內容、個人感動上多做贅述。
只因好的文字,需要的,是親身閱讀。

只說一件事,他這十二連作,篇名。
串連起來,竟也是充滿詩意,正如他的文字一般。
「詩的第一句 包裡於時光膠囊
金閣不是一個人的
在稀微的光線中 不祇是喫茶
大地上禪的投影
美在實用的基礎 一朵吹不熄的焰火
秋日風物詩 一顆石頭也是專業
砂是留白的趣味
再見水分石」


這本《十三座城市》,跟之前的《關鍵字:台北》及《慢慢走》,三個作品聯合起來,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他當年所提「完整的人生旅行寫作計畫」?!
但,這幾年來,看到一位認真的台灣作家,持續地辛勤地耕耘著他的文字夢。
讓我總想為他掌聲鼓勵,推薦一番。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館裡的交換故事》繪圖:吳孟芸故事:駱以軍、蕭雅全等14人大塊文化出版

兄弟不講話,是好幾年的事了。
王不見王,從不同時出現,也早已經是眾所皆知的「秘密」。

在半山腰開起山產店,守著父親留下來的數億土地的弟弟,自從發生了「那件事」之後,是怎樣都不會原諒他的親哥哥了。

滿十八的生日當天,哥哥當著老爸的面,大鬧一場而後離去,後來父親一病不起,不久就離開人世。
一直到律師拿來了父親早就寫好的遺囑,才知道父親居然握有數億元的土地。
父親將這些財產留給兩兄弟平分,唯一的條件是二十年內不能變賣。

自從父親死後,哥哥常上門來,要求將土地賣了,他要將自己的一份,拿去做生意。
「親愛的弟弟,我們把地賣了,各拿一份,你愛怎樣就怎樣,我管不著,可你不能霸佔著我的部份啊!」
「你別傻了!老爸死都死了,現在房地產正熱,不趁現在賣掉,難道要眼睜睜地看別人發達嘛?」
「你就是死腦筋!守著這些地,和這間破店,從沒看過有人身價百億,卻看起來像個流浪漢!」
……..
不管哥哥好說歹說,弟弟堅守著父親的遺囑,加上老早知道哥哥所謂的「做生意」指的是投資賭場、毒品、軍火、甚至是販賣人口。不管說什麼,土地不賣就是不賣。
哥哥一次又一次的造訪,話越說越難聽,最後造就的是兩兄弟的決裂。

「不賣就是不賣!!阿爸說那些土地二十年不賣,等時間一到,我會自己帶著地契去找你,到時你要怎麼分就怎麼分吧,你不要再來了!」最後一次,弟弟總算忍無可忍地將哥哥趕出店外,自此兩人再也沒有聯絡,也不曾同時出現。

兩人再次見面,是在秋老虎肆虐的九月初,是雙胞胎兩人的三十八歲生日。
這幾年來,一年四季,不管炎熱或酷寒,總是一席筆挺的西裝禮服,鮮紅的領結是哥哥最鮮明的標記。
哥哥站在一棟豪華透天厝門口座落迎接他,這坐落在城市最貴的地段的豪宅想必也是黑心錢買的吧。
如果不是阿爸臨終前的交待和當年的承諾,他是怎樣也不願意踏進這屋宅一步的。

環顧四周,看著那個跟自己有著同樣面容的人,想著,哥哥自從離家之後,投奔黑道大哥,二十年過去了,憑著天生的小聰明,加上膽大心細,竟也闖出了一番事業。

想起了當年,原本感情非常要好的哥哥,在離家的前一天,曾問他要不要一起逃離這個家,和他們的酒鬼老爸。
「自從媽死後,爸爸就被酒精給綁架了!我們只有靠自己啊!」哥哥的話,似乎還在耳際。
此刻,對於哥哥的過去竟起了一絲絲諒解之情。
「或許,哥哥會變這樣,也是無可奈何的阿!?」他想著。

正當思緒混亂之際,屋裡頭走出的女主人,再次將他心中對哥哥的恨點燃。
走出來的是,是跟他們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
原本「她」是喜歡弟弟的。哥哥原本也祝福他們兩人。
不知怎的,後來,哥哥竟介入了這段感情,橫刀奪愛。
「進來坐啊!兄弟倆這麼久不見,站在門口做什麼呢?」迷人的嫂嫂說道。

坐在氣派的餐廳中,滿桌的餐食都已經準備好之後,哥哥就讓所有傭人都離開這座宅子。
「我是來談正事的,事情說完我就走。」弟弟冷冷地說。
「好歹喝個酒吧。我們好久沒有見面了,更何況,今天是我們的生日啊!讓我們敬我們親愛的母親跟酒鬼老爸吧!哈哈哈~~」哥哥一邊說著,一邊似乎在對女人使眼色。
「對嘛~祝你們兩個生日快樂!喝嘛~算是給「嫂子」一個面子吧。」女人勸著。
「哼~好個嫂子~」弟弟心裡頭冷笑著。

三個酒杯高舉,落下。三人無聲地喝著這杯慶生酒。
正當酒杯放到桌上,
「你竟然是對我下毒!?」一陣痛苦伴隨著錯愕的呻吟自某人口中傳來。
劇毒瞬間流竄全身,在他眼皮闔上之際,只見女人滿臉淚水,
跪著,哭著,說著:「對不起!我二十年前已經背叛過他!現在還要我跟你一起毒害你的親弟弟,霸佔他的財產,我實在做不到!對不起!」

弟弟震驚地看著這一切發生。
「我的親哥哥,竟為了財產想毒害我!」兄弟情的破碎讓他痛徹心扉。
「你哥哥連怎麼毀屍滅跡都已經想好了。只是,我愛的還是你。」女人平靜地說著。

後來,這宅子裡發生什麼事,無人知曉。
只知道,那數億元的土地終究沒賣;山產店依舊營業;那個膽大心細的黑道老大似乎越發心狠手辣。

唯一改變的是,偶而會有人匆匆瞥見
弟弟會來到這宅子,
或哥哥會在女人的陪伴下來到半山腰的山產店裡。

但兩兄弟,卻一如往常,王不見王,從不出現在同一個場合。
而這已經是好幾年來,大家都知道的秘密了。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兩個星期,幾乎是在混亂當中度過的。
工作忙得像一團打結毛線球,加上國防部來攪局,讓上星期像蒸發一般,腦海中徒留一大段空白記憶。
串起這些破碎的日子的是一本名為《白色夾竹桃》的小說。


這本早在2001年就已經在台出版的作品,最近以全新封面由高寶書版集團再次發行。
是什麼書,可以在十年後,讓同一個出版社願意重新操作出版呢?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
我只能來說說,我自己讀完的感覺。

一開始,當我第一次看到書名《白色夾竹桃》時,不禁讓我聯想起,曾經在台灣電視圈掀起一波又一波話題的九點檔連續劇「花系列」。
開始讀之後,知道故事描寫的是一個小女生雅絲卓的成長過程,一切故事的開端起自於媽媽殺了男友,以至於雅絲卓開始了在各個寄宿家庭的六年流浪生活。
從十二歲到十八歲,一個純潔的小女生如何長成一個女人,這故事的確也相當有當年《花系列》的味道。
不過,縱使是這樣的題材,作者珍妮特.費祺的文字在我讀來,卻一點都沒有歷經十年的陳舊感。(當年的電視劇,現在重播,那畫質可真是慘不忍睹,幸好文字沒有電漿、液晶這些問題。)

所以說,如果把這本書只當「文學版的花系列」來讀,那可真是大大地羞辱了作者的文采。
作者利用小女孩的視角,解讀了大人的情慾世界,是第一大特色。
透過純潔的眼光,小女主角揣摩著成為一個成熟女人的心境,從不解母親為何由愛生恨,到懵懵懂懂地勾引寄宿家庭的男主人,…….原本煽情的情節,在作者筆下卻顯得一點也不落俗套。
再者,作者的文字精準而深刻,光是出版社挑選放在書封上的短短一句「我的母親是跛了一隻腳的美女,而我就是那隻跛腳。」就讓我震撼許久。讀著小說,更是到處都有讓我反覆咀嚼的佳句。
美麗誘人的文字鋪排著極為殘酷的故事情節,這些文字彷彿成了作者筆下的夾竹桃,「綻放著嬌艷含毒的美麗花朵,伸展他們匕首般的綠葉。」一不小心,讀得太投入,就要命喪其中。

回頭說說故事結構,在小說中,媽媽的角色在前面的四個章節,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後來男人終究甩了母親,但是一點都不是弱者的女人,費盡心思地謀殺了錯愛的男人。之後,母親以一封又一封的「信件」形式出現。
女主角在面對真實世界中如潮水一波一波湧現的事件時,這些信件成了她與自己內心世界的對話,就像一首歌的和弦,只有當洶湧澎湃的主旋律稍稍喘口氣時,它才出現,或是造成反差、或是襯托出故事的強度。這些「媽媽信件」是我很喜歡的部份。

一個人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其中經歷的故事,想必都非常曲折豐富。這本《白色夾竹桃》盛載著一個女孩人生中最關鍵的一段歲月。或許故事過於戲劇化,但作者對於主角內心的刻劃,可以說是直逼人心,甚而常常令人感同身受。
我尤其喜歡女主角自從認識一個極具女性形象的鄰居後,突然意識到自己即將成為女人的一段摹寫。
「我以前不曾深入想過這個問題:我可能的未來。……我將自己想像成凱薩琳.丹尼芙……;或者像瑪琳.黛德麗……。我是否會顛倒眾生,成為我自己魔術舞台上的明星?我會怎樣揮霍一疊百元美鈔?」後來,小女孩滿懷希望地接受寄養媽媽的彩妝、美髮打理,最後落得自己猶如早餐店裡三十歲的女服務生。
作者用短短的篇幅,同時操弄著主角、讀者的心情轉折,很是精彩。

最後,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這書。我想我會說,作者是用極為「文學」的文字駕馭著「不那麼文學」的故事。
配合我混搭風格的亂讀一通。可以給的評價只是「好看」兩個字。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人都在某些故事之中。故事中的故事又有故事,你永遠不知道哪裡是一個故事的結尾,哪裡又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其實所有的故事都環環相扣,匯流成河,只有在書中才能清楚地敘說分明。」

曾經,「蝴蝶效應」創作出不少小說、劇本。牽一髮動全身的概念,讓很多故事因此活了起來。
曾經,「六度分離」的概念流行一時,「任何兩個不相干的人,可經由六個人連結出某種關係」,使得電影裡頭,總是幾個人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小世界,得以成立。
曾經,安迪.沃夫的這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流傳甚遠,成為許多人的信念。

而《丈量世界》作者丹尼爾.凱曼的新書《名.聲 Ruhm》,讓我同時想起了這三個概念。
書裡頭有:
一個買了新手機的男人,總是接到要找某位陌生人的來電、
一個打從某天起,再也沒接到電話的影視巨星、
一個總是把身邊人化成文學人物的知名大作家、
一個狂熱渴望成為小說主角的部落客、
一個罹患了絕症要尋死的高齡婦人、
一個舉世聞名卻瀕臨自殺邊緣的精神導師、
一個推理小說家、
一個電信集團的主管……

走進小說,像是被丟進一隻超大型的萬花筒裡頭,這一群「SOMEBODY」或「NOBODY」,像是散亂錯置在菱鏡之間的碎紙花片,透過鏡片與鏡片的反射、反射再反射、再反射,交錯成一個(?)或多個故事。
除了頁碼,你幾乎無法定位自己的時空。
薄薄的書,十個章節,但是讓人不斷往回翻去,確認這人是不是之前已經出現過了,原來原來……原來事情是這樣子的阿!
你很難說,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因為或許下一刻,一個無名小卒就可以改變另一個人的一生。

「這絕對是一篇很棒的故事,雖然有點感傷,不過也藉由幽默來平衡憂鬱,儘管殘忍卻又帶著哲學意味,我把一切都仔細想過一遍,那麼現在呢?」

現在,我只能把這本書推薦給你。
尤其是對「丈量世界」有興趣,但被篇幅給打敗的朋友,
透過這本《名.聲》,丹尼爾.凱曼將再次證明他是個天才。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醒來,窗外下著大雨,難得的休假卻哪都不能去,是宅在家看DVD和寫寫讀書心得的好時機。

花了兩個小時看完王家衛的「2046」。電影中,梁朝偉飾演言情小說家,住在老舊的酒店裡,寫著一本名為《2046》的連載小說,小說家將自己的生活統統寫進了小說裡頭,電影呈現「現實」與「小說」內容交織的奇幻迷離氛圍。看電影之前,想起有朋友說,這電影難懂,常讓人搞不清楚這個場景究竟是真?或假?
看完電影,打開電腦,準備寫昨兒夜裡看完的那本小說《魔霧》的心得。(感謝老天,我不用像梁一樣,得持鋼筆,撐著10小時都寫不出一個字。)


寫心得就專心寫心得,何必扯一堆呢?還扯了電影進來?
因為,這書《魔霧》,恰恰好跟2046一樣,描寫的是「小說家」的故事。

小說描寫,一個瀕臨廢棄的社區,多年前曾發生駭人聽聞的凶案──外景節目人員全部被瘋狂斷頭暴殺!而現在,一個默默無聞的作家住進了這個社區。為的是蒐集當年兇案資料,要寫成小說,企圖一炮而紅。
果不其然,這社區充滿了古怪,整個社區除了一戶住著賣豆花的老闆和他的女兒,其他的清一色都是老人。
這偏僻的社區只住老人好像也不足為奇,但,接踵而來的是一樁又一樁的怪事,樓上不住人卻傳出沈重的腳步聲;空空的大樓,卻總是傳來一股濃郁的百合花香;住樓下的豆花妹妹無故躲在空屋裡哭泣;廢棄已久的販賣部,冰櫃卻運作如常,裡頭冰藏著的竟然是…….

作者用第一人稱敘寫著自己的故事,編輯的造訪、朋友的加入、讓「這本書」的寫作之路,顯得漫長而複雜。作者寫作期間還發現,原來早在他之前,這房子似乎早有人入住,而且好像也是個小說家,為了同樣的題材而來。
穿插其中,還有幾篇看似上個小說家的作品。加上最後的「後記」、「緊急加印」。
看著看著,就有一種錯覺,像是在看一篇「序」,對,就是「序」!
一篇超長篇、充滿故事性的序。

然後,小說結束了。
我忍不住想對著作者大喊:「請把你的作品交出來!!!」

好啦~~我知道這就已經是「小說」本身了。
只是想說,這書的寫法,讓原本不大看好「活屍」題材的我(因為實在太多了,這類作品有必要真的像「活屍」一樣氾濫,打都打不死嘛?),覺得它值得好好看一下。

除此之外,書中對於「活屍」的形成原因,賦予了一種新的充滿人味的可能性。
當寫到「某人」變身活屍,卻還對於親人充滿依戀與感情時,讓我認真的思考人的皮膚有無可能可以起「兩層雞皮疙瘩」?(一是因為害怕、另一當然就是感動囉!)

最後,我忍不住想問,這些作家怎麼都膽子這麼大啊!?怎麼那麼愛去住在一些鬼地方?是住在老社區比較有靈感嘛?哎唷喂呀~~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年前,一本《失竊的孩子》,讓我注意到了這個作家凱斯.唐納修(Keith Donohue)。
老妖精們偷走小孩,然後由其中的妖精大哥冒充這名小孩,過完他的一生。而被偷走的小孩,成為妖精的一員,進入了「偷小孩、冒充小孩、被偷的小孩再去偷別的小孩、再冒充他……」的無窮迴圈中。
這樣的奇幻故事,在凱斯.唐納修的筆下,卻又是以一種極為「寫實」的筆觸鋪成著故事裡頭的一景一物,以及每一個事件。真實與幻想交錯的文字,讓我對這個作品著迷不已。
時隔三年,遠流出版社,推出他的新作《毀滅天使Angels of Desturction》。

除了延續著真實與虛構交織的故事風格,令我再次沈迷其中;在角色、情感的刻劃上更是有越來越成熟的表現。

故事描述,歷經女兒逃家、喪夫之痛的老婦人瑪格麗特,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孤獨夜裡,突然聽見有拳頭敲打大門的聲音。
一片懾人的漆黑中,在她門檻前站著的是一個渾身打哆嗦的小女孩,年紀頂多九歲。諾拉。
諾拉的出現,讓原本生活陷入無窮寂寞的瑪格麗特重新找回活著的動力。
因為諾拉表示自己是個孤兒,加上原本的寂寞,讓瑪格麗特決定扯一個大謊:對外宣稱諾拉是自己的孫女,是她那逃家遠去的女兒--艾芮卡--的女兒。
「逃家已久的女兒突然現身,還有個小孫女來住家裡。」這消息讓瑪格麗特的妹妹黛安起了疑心,更離奇的是,冒充小孫女的諾拉還告訴黛安姨媽,「媽媽」艾芮卡的下落。
黛安決心找出當年因為加入地下革命組織「毀滅天使」而逃家,失蹤已久的艾芮卡……
另一方面,諾拉也到了學校上學。
新來乍到的她很快贏得了大家的喜愛,但是隨著大家對她越來越熟悉,她卻開始宣稱自己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天使。毀滅天使。
驚人的言論加上一些不可思議的超能力,讓諾拉的追隨者逐日增加;但這群孩子的行徑卻越來越令人難以忍受。
最後一群孩子爬上了高聳的橋墩上,驚動了警方,也讓原本平靜的小地方,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議聲浪。把諾拉視為「大麻煩」。……

神秘的小女孩究竟是誰?艾芮卡又去了哪裡?
「毀滅天使」這個符碼到底藏著怎樣的秘密?
隨著書頁翻飛,謎底似乎就要解開,但轉個彎,卻撞進了一個更大的謎團之中。

最後,小說的故事總算有了結局,有個交待,凱斯.唐納修再一次給我一個動人的故事;但卻也留下了一些令人玩味的提問。「失去與獲得」、「虧欠與原諒」、「現實與虛幻」、「相信與懷疑」、「毀滅與重生」……
這些問題在闔上書之後,依舊縈繞心頭不去。
或許,最後只能借書中的這段話來稍做解釋:
「理智與信念。二者缺一,不只力道減半,而且會危及我們的生命力。理智是測試邏輯與可觀察、可顯現的現象。而信念則是測試我們的欲望與意志。人們看不見信念,就像我們不能從量杯裡倒出愛或希望一樣。倍數再大的顯微鏡都看不見自我犧牲與奉獻,但是,親愛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展現、可以明瞭這種精神特質。」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