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真正感覺到飢餓。起初,我沒有意識到它是什麼東西,只覺得胃底部有點疼,和以前的感覺一樣。但後來我的內心升起一種慾望,一種希望有任何東西讓疼痛消失的慾望,待那種衝動轉成粗猛的怒號時已經太遲了。」
這段話實在是太適合拿來形容,在深夜裡寫著讀書心得,卻得控制自己不能吃宵夜的心情。一開始只覺得胃底部有點異樣,那是一種慾望,一種會轉成粗猛怒號的慾望阿!
不過,這文字可不是出自什麼美食書,或者休閒生活類的書籍(倒是很適合拿來當作泡麵的廣告),而是摘錄自大塊文化的新書《奇人館裡的活骷髏》。
這本書名怪怪的小說,可以說是讓我從頭到尾都不斷地覺得「我猜錯了!」。

什麼意思呢?一開始我以為他是一本「恐怖小說」,結果是一本敘述紐約市傳奇故事的小說,故事發生在一八六五年,那是一個路上還是馬車到處跑的年代,也是全美都在哀悼林肯遇刺的時代。
那個年代,紐約街頭有個休閒娛樂,是到「奇人館」參觀由秀場大亨菲尼斯.泰勒.巴納姆從世界各地蒐集回來的可怕動物遺體、五花八門的各國文物,並且觀賞巴納姆所發掘的奇人們所帶來的各種表演。而故事的主角「巴索羅繆.佛圖諾」,便是其中一個奇人,他之所以號稱是「活骷髏」,可以想見他有多麼的瘦——六呎高六十七磅重——大概可說是世界最瘦的男人了。
故事就從佛圖諾在某個深夜,發現出外蒐奇的老闆提早回來了,而且一反常態地,是很低調地回到了奇人館,並且帶著一個神秘的女人(那是艾兒.亞當斯)一起回來。艾兒與巴納姆似乎有過幾番爭論,之後,終於在奇人館裡展開了演出,但是巴納姆卻禁止奇人館的其他表演者去觀看她的表演;而這同時,老闆卻私底下請佛圖諾暗中觀察神秘女郎的生活,並且回報給他。
從無意中看到艾兒的到來、到不斷地試圖試探艾兒的身份、甚至透過各種方法試圖進入艾兒的表演場地、與一連串的生活窺視……「窺看」成為這小說很特殊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非常地符合「奇人館」這樣的題材。
就這樣,作者的文字透過佛諾圖的眼睛,將讀者帶進了一個充滿神秘氣氛的奇人國度裡,橡皮人、女巨人、侏儒……而在他娓娓道來這一切的同時,我們發現佛圖諾陷入了一種不可自拔的迷戀。

迷戀著艾兒的佛圖諾開始相信巴納姆對艾兒有著某種邪惡的控制。他開始思考如何拯救艾兒,帶著艾兒打倒萬惡的巴納姆重新過生活。
巴納姆生日宴會上,表演節目最華麗的結尾——將一百隻珍奇鳥類同時釋放——的景況:「許多鳥飛到陽台或椅背上歇一會兒後又繼續衝上天空,我的心也跟著牠們七上八下。但有少數不幸的鳥兒似乎迷失方向,沒有跟著同伴一起飛翔,有的飛太高,有的飛太低,最後撞到牆壁,這才發現原來自由是一條艱難的險路。」與佛圖諾的心境相互映著。這小說,又成了情緒滿溢的愛情故事。
直到某次艾兒對著他這樣說:「你一定會很訝異哪些人是我的朋友,哪些人不是。」……到此時,我開始覺得這小說,不是恐怖小說,不是愛情故事,而是「推理小說」,應該說,作者並不試圖創造謎團,但卻讓故事的氛圍比推理小說還要懸疑。

就當我全神貫注地跟著佛圖諾要揭開巴納姆的邪惡計畫時,結局卻讓我發現這小說要談的主題竟然又繞回到了佛圖諾本身。而原本濃情蜜意的愛戀,竟成了巨大的驚嚇。嚇得佛圖諾一生殘破的人生記憶,彼此找到了原本的連結。這下子,一路在說故事的說書人,變成了故事裡頭的主角,佛圖諾從觀看者,成了被觀看者。

所有的「相信」都受到了挑戰!
「何為真?何為假?」這哲學問題,在最後一刻,浮了上來。
其實這小說講穿了,也不就是個虛構的故事,但所有的虛構,卻又有那麼一點真實的成份參雜其中。
再將鏡頭拉遠,原本讀著書的我,在這一刻,不也成了被回溯、窺看的對象。

說遠了~說遠了~就回到看小說的最原點:欣賞一個故事吧!
準備好了嗎?來聽奇人館裡的活骷髏說故事囉!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是要談一本書,一本書名叫《謎樣的雙眼》的作品。
但,一開始我想先提兩則新聞:
首先是刊登在2011-03-02的中國時報上,內容有一段是說:「國民黨立委吳育昇昨在立法院總質詢時,要求法務部加快執行死刑腳步,尊重一心求死的死刑犯人權。」
另一則,則是去年2010-03-11 在網路新聞NOWnews(http://www.nownews.com/2010/03/11/11490-2578612.htm)上節錄的,「王清峰強調,她身為法務部長,任內絕對不執行死刑,『因為這是國際人權的潮流。』吳育昇上午則回嗆表示,『法務部長不執行死刑的槍決,是不是法務部長帶頭違法?那我們國家怎麼去要求國人遵守法律?』」

一年前,吳育昇主張不能只顧人權而廢除死刑,「堅持死刑應該被執行」!
一年後,吳育昇主張應該尊重死刑犯的人權,「堅持死刑應該被執行」?
關於這邏輯上的謬誤,早已有人專文討論。(可查閱2011-03-03中國時報:「我見我思-執行死刑顧人權?」文/莊佩璋)
我想說的是,死刑的存廢,在台灣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議題,只是在過去一年,好像這是一個天上掉下的問題一樣,大家突然意識到這是「一件事」,甚至一度吵得沸沸揚揚,家人、朋友、……好像每個人都得表態自己贊不贊成「殺人者死」,搞得人心惶惶。

說起來,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往好的方面想,終於大家開始思考,究竟「死刑」是怎麼一回事。但,問題就出在台灣人對於「談一件事情」,使用「吵」的機會往往高於「討論」,彷彿每件事都能靠「誰講話比較大聲」就決定。就目前看來,這個議題大概還是會繼續這樣被爭議下去……

不過,其實也不是只有在台灣有爭議,放眼國際,也是有很多國家跟台灣一樣爭議不休。美國更是一國多制,各州有各州的主張。
縱使是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家,「罪與罰」依然是很重要的命題。

以《謎樣的雙眼》為例,書中描寫的是一九七○至九○年代期間,發生在阿根廷的一件殺人強暴案,而當時阿根廷是早已經沒有死刑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談這本書之前,我先講以上那一大堆的原因。
(補充:阿根廷最後一次執行死刑是在1916年,一直到2008年9月2日,阿根廷批准以廢除死刑為目標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任意議定書。資料來源:http://www.amnesty.tw/?p=553)

《謎樣的雙眼》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退休的法院書記官查帕洛,在他退休的那一天,他決定要寫一本小說,小說內容則是一個糾纏他一輩子的一個刑案。
這個小說中的小說(刑案),原本是一個會被草草作結的案子,但在被害人的丈夫莫拉雷斯的堅持,及查帕洛鍥而不捨的追查下,竟然找出真兇。但這個案件卻讓查帕洛陷入一場政治迫害,而被他逮到的兇手,卻在一次政治犯特赦中,也被釋放出來……面對罪大惡極的兇手卻輕易逃過法律的制裁,莫拉雷斯和查帕洛將會有怎樣的反應?

小說橫跨三十年,以一宗殘酷的悲劇串起兩段截然不同但是一樣刻骨銘心的愛情。一個六十歲的男人,面對自己魂牽夢縈一輩子的戀人,居然得用「借用打字機」的名義,才能偶爾見到她?一個一輩子背負喪妻之痛的男人,面對殺妻仇人,竟然以「這樣」的方法懲罰他,以藉此療癒自己?
整部小說的故事在一種極為壓抑的情感氛圍下蔓延著,有段文字可以更充分且具體地說明我為何有種感受:
「人是看不到痛苦的。看不到痛苦,是因為痛苦不論如何,都是看不見的東西。看得見的頂多只是一些細微表情。不過這些表情在我看來,更像掩飾徵兆的面具。人要如何表達撕裂靈魂的哀痛?失聲痛哭?痛苦尖叫?支支吾吾?呻吟?掉幾滴眼淚?我覺得這些傳達痛苦的方法,反而褻瀆、踐踏、糟蹋了痛苦,讓它一文不值。」
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氣味?因為第一次知道這個城市,是在王家衛的電影「春光乍洩」中,那也是充滿了類似的壓抑氣息。

最後,既然提到了電影,就不能不提這書對電影圈的影響了,因為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正是2010奧斯卡獎的最佳外語片。我想原本在法院工作的作者艾德多‧桑伽利,大概萬萬沒想到他偶然聽見的一樁陳年舊案,透過他的想像,撰寫成小說,竟讓他有一天能揚名立萬,站上世界的舞台吧!這大概是這小說,最令人開心的部份了!

《謎樣的雙眼》透過文字、影像探討著人性中的愛與恨。讀者、觀眾隨著情節起伏釋放埋藏在心中最底層的情感。
至於台灣的死刑存廢問題,就得靠大家擦亮雙眼,繼續理性討論啦!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裝死、卡車、鑽出來、跳車、逃跑、某個人、字條、警察、火焰槍。一共九件事。」
在正式翻開《房間ROOM》這本書之前,早已透過出版社的文案大致知道這是一本敘事方式很特別的作品。全書透過童言童語的五歲小主角傑克的口吻來敘述一個悲慘的故事:
他從出生到五歲這些年間,跟媽媽住在一個只能透過天窗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外頭光線的密閉房間裡,他在這裡學習、睡覺、遊戲……進行一切。媽媽跟小屋就是他的全世界。晚上,當「老尼克」來訪時,會帶來一些生活必需物資,但媽媽總是把他關在衣櫃裡,因為老尼克總是把床弄得嘎吱做響,在傑克醒著或是半夢半醒之間。

是的!!老尼克是個壞人,在傑克出生之前,就綁架、強暴了傑克的媽媽,將她囚禁了七年。直到傑克過完五歲生日,媽媽想出了一個瘋狂的計畫,才讓他們逃出「房間」。

「是阿,我看過了世界,現在我累了。」
她說:「哦,傑克,我們再也不會回去了。」

如果說小說的前半部是恐怖版的童話故事,那麼後半部大概就是殘酷的社會新聞。正如傑克的人生從魔幻的房間獨居情節走出,進入現實世界一般。
原本以為故事會在這對可憐的母子逃出恐怖的「房間」時,劃下句點。正如可怕的童話故事如糖果屋,終究會有個甜蜜美好的結局。
但,這個故事從傑克童言童語開始,隨著傑克與媽媽的互動的累積,讀者慢慢發現了一個可怕的角色:「老尼克」,接著經過了一番驚險得令人快要不能呼吸的緊張逃離冒險,好不容易走到了看似有美好結局的地方,而童話故事也應該在此劃下一個美好的句點:從此,傑克和媽媽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沒想到這才是故事一半。
而且我認為,傑克兩人離開房間後,面對真實世界的生活才是真正精彩的部份。

從來,外面的世界只能透過電視看到,而電視上的人、事、物都是由一堆彩色的亮點所組成,一旦這些亮點成為真實的存在,那將會是怎樣的衝擊呢?
「除了免疫力問題,可能在諸如社會適應方面,會面臨挑戰,這顯而易見,還有知覺調適方面——把蜂擁而來的刺激加以過濾與分類——再加上空間感知的困難……」這還只是醫生提出的客觀問題,更大的挑戰是世界觀的全面崩潰。
甚至連「時間」都很混亂。因為傑克的媽媽不斷在說「慢一點,傑克」或「等一下」或「馬上好了」或「快一點,傑克。」

我想時間就像牛油一樣,在這麼大一個世界裡,有那麼多道路、房子、遊戲場和商店,只能抹極薄的一層,所以每個地方都只分沾到一點點時間,而每個人都得匆匆忙忙趕到下一個地方去。
我們總是遺憾很小很小,還是嬰孩時的記憶已然流逝,讓我們記不得當我們初生來到這世界時,對於這個世界的印象是什麼?我想大概是很荒謬的吧。
《房間》這小說,之所以如此吸引我,尤其是後半部。大概就是因為作者愛瑪.唐納修透過傑克這個角色,建構出了很多重新審視這個世界荒謬之處的觀點。
直觀來說,傑克在接受協助、進行適應這個世界的過程;但換個角度來看,這過程中,未嘗不是也為我們帶來很多衝擊。
在傑克的眼中的荒謬,其中的一段是這樣描述的:「我在每個地方看到的小孩,大多數情形下,成年人好像都不喜歡他們,就連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他們嘴裡說小孩好棒、好可愛,他們要求小孩把同樣的事做了一遍又一遍,好方便讓他們拍照,但他們卻不願意真正陪小孩一起玩,他們寧可喝咖啡,跟別的成人聊天。有時候一個小小孩在哭,他的媽卻聽也聽不見。」我實在無從判斷,傑克是愚昧的無知小孩,還是洞悉人性的童顏先知!

我四歲的時候,對這世界一無所知,或以為它只是一些故事。
後來媽告訴我,它是真實的,我就以為我什麼都知道了。
但現在我成天活在這世界裡,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我總是覺得困惑。

或許我們幸運,不曾遇到從出生便被囚禁的如此慘劇。
但,我們不也都是脫離了母親的子宮,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以為我們獨立了,以為我們進到了更自由的世界。但,從出生的這一刻開始,我們不正如傑克離開房間一般,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的地方。
如傑克一般,現在我成天活在這世界裡,我卻也成天覺得迷惑。

或許,人生走到了盡頭,回首來到人間的這一遭,我們也會說出這句話:
「這地方像個彈坑,曾經發生過一些事,留下了一個洞。」如此而已。
----
房間 ROOM
原文作者:Emma Donoghue
譯者:張定綺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1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2180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推出偶像劇「白色巨塔」時,有朋友說「日本版的」比較厲害。日本版的《白色巨塔》?那是第一次聽聞「山崎豐子」大名。不過那時,她還是個傳說中的作家。

2008年,年初,第一次拜讀山崎大師的大作《不落的太陽》。才真正見識到她的厲害,記得當時我說「讀山崎豐子新書《不沉的太陽》,有一種價值觀不斷被衝擊的感覺。」。

所以在今年,第一部電影,就去梅花戲院看了電影版的「不沉的太陽」,真是見識到原來電影可以拍得那麼長,卻一點都不覺得冗長(只是憋尿對身體真得不太好。XD)。我想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原著的扎實。

從《白色巨塔》、《華麗一族》、《不毛地帶》……到《不沉的太陽》,每一本都是長篇巨作,而且都是揭發各行各業的秘辛的話題之作,每每造成話題旋風。一直有個疑問就是「究竟是如何蒐集整理到這些秘辛的?又為什麼對這些社會議題有如此高的敏感度?」,仔細看了一下她的生平介紹,才知道她早年曾經擔任報社記者。

終於,一直揭露秘辛扮演觀察者的記者,這次成為山崎大師筆下的主角了。
這次,書名《命運之人》的上集,描述一個矢志寫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報導的明星記者弓成亮太。
在日本與美國談判沖繩歸還問題之際,弓成發現了兩國之間居然偷偷簽訂密約,職業道德使然,讓他開始計畫進行一連串揭發這件事的報導;沒想到這讓他記者生涯達到如日中天的報導,竟也為他引來一場大災難。

國家主權、政治人物之間的角力、政府官員洩密問題、人民的「知的權力」、媒體的報導自由、報社營運的內幕、個人的道德操守……。山崎大師越玩越大,這次豈只是揭發內幕,根本是動搖國本,喜歡這類探討社會議題的作品的讀者,肯定是大呼過癮。

除此之外,主角那種充滿個人實力,對於「凡事都要求循正常管道」非常不以為然的反骨個性,讓人時而為他喝采,時而捏一把冷汗,更有些時候會覺得,這種人會落得如此,大概就是因為這種「死個性」。也就是因為這個充滿戲劇張力的角色刻劃,讓弓成亮太如此迷人,讓這小說令人拿起之後,便不捨放下。

更令人期待的是,這才只是這系列的第一集(總共有三集),所以故事並未劃下句點。在本集尾聲,這個報導(洩密)進入司法審判階段。一個在留學期間研究言論自由問題,並親身經歷美國五角大廈洩密案的律師,進入了故事之中。
可以預見這故事即將掀起更大的戰火。讓我想起探討日本司法的電影《鹹豬手事件簿》,這類作品總是能深刻描寫出當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時,個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但也是因為這些人——不管是敢言的記者,或者維持正義的律師——就算是在最少的勝算下,還是能不畏強權,堅持到底,才讓人感動。

「這是一個報社記者向國家權力宣戰,這場官司非贏不可。」這小說承上啟下的最後一句話,也點燃了讀者內心澎湃的熱血,也忍不住想要大喊一下「非贏不可」。
--
命運之人【上】
作者:山崎豐子
原文作者:Yamasaki Toyoko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24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327653
裝訂:平裝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說堯時,十日(指太陽)並出,百草枯,猰狳、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惡獸四處為害,后羿受堯的命令除去這幾種惡獸,又射去九日,為民除害。」(維基百科)
小時候,不知道是哪個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故事(大概是在教「夸父追日」的時候吧。),當時,他還問了一些很有趣的問題,「后羿為什麼是射掉九個太陽?為何不全部射掉?如果多留一個、兩個又會如何呢?」。

我也忘了當時,我們是怎麼想的說的了。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由中國作家劉慈欣所寫得的一部科幻小說《三體》,才想起了這件童年軼事。

《三體》主角是一位研究「奈米材料」的物理學教授,汪淼。
故事從一個由軍人與警察聯合組成的神秘組織來訪開始講起。神秘的訪客告知他,近來,好幾名與『科學邊界學會』有關的科學家,都先後自殺了。不久之後,汪淼眼前出現了一列神秘的數字,看起來就像「倒數計時」。
自此,讀者跟主角汪淼同時陷入了充滿死亡威脅的恐懼與謎團中。接連造訪了幾位科學家與其家人之後,發現能解開這個謎團的答案,似乎藏在一個名為「三體」的線上遊戲中。

在「三體」這個遊戲中,世界設定大致與我們生存的地球相仿,唯一不同的是,那裡的太陽,似乎不受控制地隨性上升下沉,其文化便在「恆紀元」與「亂紀元」的夾縫中,發展著。遊戲者所要做的,便是找出方法讓這個世界的文化可以得以繼續發展。慢慢地……汪淼發現,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有三個太陽……
而且這問題,並非只存在於「網路虛擬遊戲」中,更有可能的是,外太空存在著這樣有著三顆太陽的「外星文明」,恐怖的是,他們已經朝向地球而來,準備佔領這裡。

『科學邊界學會』在這其中又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為何,還扯出了文革、紅衛兵的殘酷往事?

故事越到後面,事實慢慢浮現,也令人越來覺得恐懼與困惑。
恐懼,這個世界似乎正在快速崩毀中;而令人困惑是,這世界崩毀的,究竟是「科學」?「文化」?還是「人心」?

作者在後記寫道:「科幻與其他幻想文學的區別就在於它與真實還牽著一根細線,這就使它成為現代神話而不是童話(古代神話在當時的讀者的心中是真實的)。」
我想這句話最重要的重點在於「古代神話在當時的讀者的心中是真實的。」,它清楚地揭示著,雖說這只是「小說」,但「外星文明的存在」的的確確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

我想「外星文明的存在與否?」在真正見到這些來訪者之前,肯定是不會有最後答案的。
不禁讓我又想起,因為洩露美軍機密檔案而紅極一時「維基解密(WikiLeaks)」,它的創始人阿桑奇在年底時,曾經發出一個話題十足的新聞:「他最近獲得的美國政府機密外交備忘錄中,包含有關UFO和外星人的內容細節,維基解密網站將把這些內容公開。」

只是.......
縱使這些內容被公開了,那又如何呢?
我們原本是不是有十個太陽?后羿究竟存不存在?或者后羿根本是外星人?那又如何呢?
我想,重要的是,何其有幸,我們有一個美好的地球,美好到連在遙遠遙遠的地方,都有人覬覦他。
我們又怎能不好好愛惜他呢?

近來環境變遷嚴重,當大家大聲疾呼「保護地球」時,又有多少人是一邊喊,一邊在做傷害環境的事情的?
如果現在我再遇到當年那個老師,我大概還是回答不出他的問題,但或許我會問他:「我們能不能請后羿,除了除去九嬰、大風、封豨……這些惡獸外,也把那些總是只想著利益而不顧環境的惡人們,也一併處理一下?」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渾身充滿男人味的資深警探」、「企圖心高昂的女記者」、「心狠手辣的美女殺手」。
有多少作品建立在這三個元素上?換個角度說,在這麼多作品問世之後,這三個元素還能創造出怎樣令人出乎意料的情節?

讀《心囚》這本小說的同時,「江國慶冤案」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洋洋。
這兩件事原本沒啥太大的關係,只是看著電視上播報的那些令人嚇到下巴都要掉了的新聞,再低頭看看這原本理應令我發出「真是不可置信」此類讚嘆聲的小說,突然想把這句話收回。

倒不是說小說不好看,事實上,這書好看極了。
一件難解的「女學生連續綁票事件」,讓一位原本已經身心俱疲、退隱江湖的警探亞契再次登場,而再次出馬的條件,居然是要求一位女記者蘇珊近身跟著他,側寫整個案件的調查過程,接下這工作的蘇珊卻不斷地翻出當年的陳年往事:「美女連續殺人狂」。
當年的女主角「殺人魔葛蕾茜」化身探員,跟負責這案子的亞契一起工作,最後直接綁架了亞契;與其他受害者不同的是,葛蕾茜凌虐亞契長達十天的時間,最後並未將他殺害,反而在他瀕死之際,幫他做心肺復甦術,救了他的命,並且自己投案。

小說以新案件的調查進展為主要時間軸線,蘇珊對亞契的前妻、醫生的訪談錯落其中,讓舊案件慢慢浮出輪廓,一新一舊,之間總是要有那麼一點糾葛。
但這部小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葛蕾茜挾持亞契的那十天」打散,時不時地出現,像是亞契在調查新案件時,「回憶」一段一段地慢慢浮現;也像當年不斷被灌食各種毒藥、迷藥的亞契,只剩破碎的「意識」,一片一片地散了滿地。

這效果對讀者來說,更像是心上長了一棵巴爾巴樹,隨著小說的推展,每分每秒不斷地長大長大再長大,最後滲透、包圍了整顆心,將他捏碎。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這三個元素還能創造出怎樣令人出乎意料的情節?」
對我來說,整個故事結構非常地完整,也可以看出作者也試圖讓這些角色們盡量跳脫以往這犯罪小說的窠臼。
但無奈的是,越是設計精巧,收尾收得越好,其結果就是令人感到滿意,並且安心接受,「嗯~很好,事情就該如此發生」。

闔上了書,抬頭,再看看新聞台裡,那些沒日沒夜播送著的「社會新聞」。
「真是不可置信!!」這句話,我想就留給這些新聞吧,只可惜那不是「讚嘆」,而是一聲又一聲無奈的「嘆息」啊!

------
心囚 Heart sick
•作者:雀兒喜.肯恩
•原文作者:Chelsea Cain
•譯者:黃意然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1年02月0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327684
作者簡介
雀兒喜.肯恩Chelsea Cain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幼年時雀兒喜曾住在愛荷華州的嬉皮社區,由於父親拒絕接受國家徵召打越戰,因此她跟著父母過了好幾年躲躲藏藏的生活。年紀稍長之 後,雀兒喜全家搬到了華盛頓州。十歲那年,在離她家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出現了連續殺人魔「綠河殺手」,許多女性死於其手,陳屍河中。這個案件讓雀兒喜初 次明白世界是危險的,也在她心中種下了《心囚》的靈感,小說最後在她懷孕期間完成。
  在《心囚》備受好評之後,雀兒喜繼續以亞契和葛蕾茜為主角寫出《甜心》和《心魔》(皆為暫譯名),葛蕾茜的過去和亞契的內心世界也逐漸被揭露,傷害與被害、追緝與被追緝、救贖與墮落的界線愈加模糊。
  雀兒喜也是《奧勒岡人報》的專欄作家。目前她與家人住在奧勒岡州的波特蘭。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雷克.萊爾頓又來了!
前年第一次讀到《波西傑克森首部曲:神火之賊》,我給了極高的評價,我當時是這麼說的:「一個一個天神都有了新生命,在這個年代裡繼續著新故事,作者寫出了很強烈的自己的味道,少了濃濃的嗆人的匠氣,清新脫俗卻又精緻不得了。」
所以,去年波西傑克森的電影上映時,我迫不期待地進了電影院。但結果是,慘不忍睹阿!
今年聽說遠流出版社推出萊爾頓先生的最新作品《紅色金字塔》中文版,心中浮現第一個念頭就是,千萬不要又輕易交給電影廠商阿!!!

不過電影大概還遠,還是先來說說這書,
繼上次拿希臘神話大做文章之後,這次作者的素材是神秘的「埃及國度」。
作者創造的兩個小主角,是原本分居兩地的一對兄妹。哥哥卡特從小跟著考古學家爸爸東奔西跑,環遊世界,妹妹莎蒂自從母親意外過世後,被外公外婆留在英國撫養。兩人每年只有兩天可以碰面,一天在夏天,另一天在聖誕節,而這故事便從卡特的十四歲那年的聖誕假期開始說起。
簡而言之,兩人在目睹父親在大英博物館裡頭,使用羅賽塔石碑召喚出古老的埃及眾神,並且讓自己身陷石棺,並沉入地底下。之後,兩人被不知從哪冒出的叔叔告知,自己擁有古埃及兩支古老家族的血統,是魔法師與法老的後裔。接著,便是一連串搶救父親與被眾人(神?)追殺的冒險之旅。
故事的敘述由兩人輪流敘述,以一種「錄音帶的形式」流出……
作者在最後提到了「這則故事大多有事實根據,因此我覺得要不是莎蒂和卡特這兩位旁白做了很多研究,否則就是他們所說的句句屬實。」
想當然爾,這故事是個杜撰的小說,只是作者轉個彎說自己做了很多的研究,讓我再次覺得,「萊爾頓先生,你也太可愛了」。

不過,我的確覺得每次讀萊爾頓的作品,都有一種可以藉此認識一個文化的「賺到了」的感覺。
尤其這次的「古埃及」,對我來說,更是陌生,那些有著動物頭的神,總是透著神秘的氣息,加上「古墓奇兵」、「神鬼傳奇」等電影的推波助瀾,常常讓人對其充滿好奇,但礙於距離遙遠,便只能心嚮往之了。
在這次的閱讀經驗裡,讀者與小主角們一步一步地踏進了這些神秘的宗教與文化的殿堂,鑽天遁地把這個世界繞了一週,古埃及的世界觀、宗教觀在作者的巧手安排下,一個一個故事巧妙地穿插在這趟冒險中。
例如:
天空女神努特嫁給大地之神蓋伯,他們努力想要生小孩,而身為眾神之上同時也是太陽神的大神——拉,卻聽說他們兩人所生的小孩會取代拉成為眾神之王。
所以,拉禁止努特在一年之中的白天或夜晚生小孩。努特只好設計了一個擲骰子的遊戲從月神手中贏到了足夠的月光,創造了五天,並把這五天加在一年的最後,也就是「邪靈日」。(原本埃及曆法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就像一個圓有三百六十度)
所以神話解釋了為什麼一年會有三百六十五天。而努特在這五天產下了五個小孩,…….等等。
雖然只是些粗淺的認識,但不由得覺得「古埃及文化」真的太酷炫了。

在這樣的古文化中,神與人常常本來就是共存的,神代表有力的存在,也經常透過人來展現這些力量,偉大的法老通常是神的宿主。
但不管是《波西傑克森》或者是這次的新作《紅色金字塔》,我都反覆地感受到作者想傳達的一個意念,借書中智者伊斯坎德的一句話來說,那便是「神擁有極大的力量,但只有人類才具有創造能力,也就是這種能力才得以改變歷史。」
而這樣的說法,在青少年小說中,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在閱聽小說電影時,總是習慣會將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很多作品主角總是強得無與倫比,例如超人。但當主角不是最厲害的角色,「人類才具有創造力,改變的力量」這樣的信念,才是閱讀青少年小說時,讓人最覺得感動之處。

除了輸送給讀者的強力能量外,而身為一個作者,我想他對自己的信念,在這作品中,也可以瞧見他日益茁壯的蓬勃發展。以下這段文字,大概是作者對於自己的一個最佳詮釋:
「埃及字『shesh』的意思是書吏或作者,但也有魔法師的意思。因為魔法就最基本的層面來看,是將字轉換為真實。你能創造出紙草卷。使用你自己的魔法,你可以將力量傳達到寫在紙上的字。把字說出來的時候,這些字將會是放出魔法能量。」

雷克.萊爾頓來了!
他已經將力量傳達到寫在紙上的字。
而當我們把字讀出來時,魔法能量便將被釋放!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廢除死刑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才過沒多久,轉眼這已經是個快被媒體及大眾遺忘的議題了。仔細想想,真正關心的人,到底有多少呢?(最新潮流是「霸凌」)

我也問問自己,對於這議題究竟自己又懂得多少?
在張娟芬的新書《殺戮的艱難》裡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倘若我們集體決定放棄了死刑,我將說那是一個痛苦的決定,……。但是,那也是一個高尚的決定。
我的論點不是生命的可貴。我的論點是殺戮的艱難。
唯其如此,我們才保住了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


好人與壞人究竟有多大的差別?我們真的能準確區分出誰是壞人?誰又是好人嗎?在小說《逃亡者》中,我再次被強烈挑戰…….

如書名所說,內容描寫一名名叫友竹智惠子的女性,因殺人罪,逃亡十五年的過程。
出身破碎家庭的智惠子,靠著自己的力量,眼看就要爬出不幸的命運漩渦,但因為遇上了一位衣冠楚楚但實際上是個家暴施暴者的男人,與另一個婦女協議殺害彼此丈夫,誰知這個決定卻是讓她掉進了另一個苦難的深淵……

小說就在友竹智惠子不斷地逃亡過程中,推展開了一場挑戰讀者人性與道德的人生棋局。這過程中,友竹智惠子不僅要躲避警探安岡留司,更是活在前夫友竹洋司緊追不捨的追殺中……身為讀者,不斷擺盪在犯罪者,理應接受法律制裁,卻又不時,要為主角在千鈞一髮之際逃過一劫,而大呼一聲「好險」。

為了小說的故事張力,作者對於每個角色的設定刻劃,實在是超乎常人想像,讓我不禁要說,這小說實在太瘋狂,裡頭的男人實在沒有一個是好東西,不是施暴者、軟弱的出賣者,就是偏執狂、要不就是詭異的繭居族;女人卻是一個比一個瘋狂,交換殺害彼此的丈夫、為了利益出賣他人……
由這些瘋狂的角色,堆疊出的故事,讓篇幅不算短的小說,高潮一波接著一波,讓讀者一步一步走進主角的生命中,讓人不禁要想,是否這些犯罪者,背後的故事,都是如此的糾葛、刻骨銘心?
我們怎能簡單的用「好人」、「壞人」去分類、標記這世界上的每個人?

更不用說,當小說讀到結局,法律追溯期進入倒數階段,事情究竟能否有個完美落幕?真相有沒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每一個故事轉折,都揪著讀者的心。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城目學,這次太過分了,六歲小朋友的天真加上貓咪變成人的魔幻故事,簡直是沒天理的大犯規。

年輕作家萬城目學,是我這兩年最喜歡的日本作家,以三十五歲這樣年輕的年齡,兩度入圍日本文學大獎「植木賞」,各方莫不以「天才」相稱。
最近有朋友找我問書看,我把整套的關西三部曲(《鴨川荷爾摩》、《鹿男》與《豐臣公主》)推薦給他,我想,在讀過他的作品之後,沒有不被他迷人故事深深吸引的道理。果然,再度深獲好評。
而最近他的新作品《鹿乃子與瑪德蓮夫人》的中文版即將在台出版。而且這次新作讓他第三度入圍直木賞。

這次,作者跳脫以日本古都當作故事舞台的模式,更純粹地說一個好聽的故事,動人程度沒有隨著篇幅的縮短而減弱,反而顯得更緊湊、精彩密度更高。輕薄短小的篇幅,讓人可以一口氣讀完,就像好吃的握壽司,大小拿捏在一口大小,讓人有一口吞下美食的大滿足。

小說故事,描寫一隻原本姿態優雅卻四處流浪的紅虎斑貓「瑪德蓮夫人」,在一個下大雷雨的下午,因為避雨誤闖進了一隻叫「玄三郎」的老狗的狗屋裡,卻發現身為貓族本該聽不懂狗語的自己,卻獨獨聽得懂玄三郎的話,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小主人「鹿乃子」的家住了下來。……

在故事裡,所有的貓跟狗都會聽人話,只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不知道;而且貓除了會聽人話,他們還每天到廣場上聚會,分享彼此的生活與聽到的訊息。
小說就在一群貓講人類壞話的場景中,揭開序幕…….其中一段關於液晶電視在貓族眼中的評價,真是笑死我了:
「我家的電視,突然改變了形狀。那裡原本是我最喜歡的地方,躺在箱子上,可以感覺到微微地震動和熱度,實在太舒服了。可是,有一天,幾個陌生的男人大模大樣地進入客廳,把那台電視抬走,搬來了像板子一樣薄的東西,聽說那也是電視的一種。我突然失去了家中最佳場所,家裡的人不但不同情我,還相爭表示歡迎那東西的到來,說再也不會被我的尾巴阻擋,總算可以好好看電視了。」
讓我想起,前幾年辦公室的電腦,同一時間全換成液晶螢幕時,當時辦公室的寵物貓小黑,是不是也曾發過這樣的牢騷?呵呵。

故事後半部,小主角「鹿乃子」為了暑假作業的自由研究,展開了一段「瑪德蓮夫人的散步地圖」的追蹤之旅,「在挑戰這項實地調查之際,鹿乃子就下定了決心,要以最認真的態度,近距離接觸瑪德蓮的生態。……當附近的歐巴桑在整理庭院時,看到瑪德蓮沿著圍牆走過去,那麼,沒多久後,就會看到彎著身子的鹿乃子,也悄悄地出現在圍牆上。歐巴桑會驚叫一聲,跟她說很危險,拜託趕快她趕快下來。」
孩子的赤子之心,在作者的筆下,成了最迷人可愛的風景:
「妳好!我正在做瑪德蓮的散步地圖,這是暑假的自由研究習題。」鹿乃子會笑著揮揮手這麼說,然後很快地往隔壁圍牆移動。

曾經聽過某個電影導演說,小孩跟動物是最難伺候的演員,不知道小說作者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擾。從這次的作品看來,萬城目學肯定是花了不少時間,觀察小動物跟小朋友,還有他們彼此的互動。

除了,貓咪跟小孩的可愛,滿到快溢出這本小說外。日本的鄉野奇幻傳說,也是作者的拿手好菜。
「很久以前,傳說貓活得太長,尾巴就會分岔成兩條,變成人類。」玄三郎在某個午後,跟瑪德蓮夫人提起了這個傳說。聽完之後,瑪德蓮夫人便當作耳邊風地睡她的午覺去了,沒想到一覺醒來,自己竟成了那個尾巴分岔的老貓,並且真的變成了人類……
瑪德蓮夫人意外變成鹿乃子學校的游泳課「輔助員」,看到滿滿是水的游泳池,就差點嚇到暈倒的瑪德蓮夫人,如何進到泳池中,跟著小主人一起上課?變成人類的她,又會在人類的世界中,完成怎樣的超級任務呢?
如果你喜歡宮崎駿的卡通《貓的報恩》,覺得女主角進入了貓族世界,展開了一段奇幻國度之旅,令人耳目一新。
那麼貓族進入人類世界,又會發生哪些好玩的事情呢?保證讓你一面捧腹大笑,又得熱淚盈眶,忙著收拾眼淚。

每次讀這種薄薄的故事,最為難的是,就是超想跟朋友分享,卻又怕一講,就把故事精彩的部份,全部爆雷,爆光光。最重要的是,再怎樣的轉述,都無法充分其中的動人情感。
生離死別的重重的情感流動,波濤洶湧在看似輕鬆可愛的故事背後。
萬城目學,真有你的!這次想必又讓你騙走了很多人的歡笑跟淚水~~
你真是大犯規!還不趕快來台好好解釋、解釋~~~
踹共啦~~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在國外的作品(不管是電影或小說)中看到「台灣人」登場,總是會讓我想起電影「末代皇帝」。電影上映時,我連國小都還沒唸,後來,約莫是高中時,有機會看了這部片,赫然發覺裡頭所有中國人都講「英文」,才知道這是一部中西合作拍攝的電影。
「原來中國人在西方人的眼裡長這個樣子!?真有趣」這念頭悄悄地住進了我的腦海裡。再更後來,只要是國外的電影、小說裡頭,出現台灣人,我便會升起天線,等著看,作者將如何詮釋?

日本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家,大澤在昌Arimasa Osawa的系列作品「新宿鮫」以遊走在黑白兩道的鮫島警部為主角,透過新宿街頭發生的一連串故事,譜寫出現代日本版的江湖傳奇。
其中第二集《毒猿》特別吸引我注意,便是因為其中是以一名假借渡假之名,行追捕職業殺手之實的台灣警察「郭」為故事主軸,而書名「毒猿」指的是,被追捕的台灣職業殺手。

因為殺手所追殺的人,是原本指使他殺人,後來又出賣他的黑道,加上特地到日本的台灣警察,似乎跟殺手有著不為人知的情誼。使得原本看似單純簡單的警察抓壞人的故事,瞬間可看性快速飆高。
加上小說中,大量地提及台灣,萬華華西街、一清專案、蛙人部隊「水鬼仔」、……更是讓我覺得有趣極了。

「毒猿」的復仇之路,是本書的重點,主角出神入化的跆拳功夫,能以自己的身體當作武器,殺人於無形之中,處處是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加上一路上有美女相伴,纏綿悱惻的情愛糾葛,肯定也是有的。

除次之外,台日兩個警察的描述,反而更是讓我覺得精彩無比。一場鮫島發現郭是警察,到飯店探望,兩人對於「警察職責」的對談,真是讓我驚豔。
「警官被賦予一般人所沒有的權力。但這是為了要保護人,而不是為了逼他們守法。有些人做錯事,會跟警察道歉。……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犯法當然不對,但是要跟警察道歉,這卻是另一個問題。…法律這種東西眼睛看不到。我覺得警察就像是柵欄、籬笆一樣的東西。越過這道柵欄,就會傷害自己和其他人。所以如果發現到柵欄的存在,就小心不要跨越到另一端。我覺得警察的存在,只要能提醒人這樣想就行了。……可是,卻有人若無其事地活在這道柵欄外。……我不能裝做沒看到。」這是鮫島對於自己工作的詮釋。

這小說也讓我聯想到今年最熱門的電影《艋舺》。與其說,是因為同樣是黑道題材,不如說,是因為其中的角色設定,都極具張力,而非傳統刻板中的一翻兩瞪眼:非黑即白。正如出版社為這書所寫的文案所說:「如果他殺的是那些該死的人,他們要如何制裁他的暴力?如果他值得愛與被愛,他們又該如何定義他的邪惡?」
很多人擔心這類作品在鼓吹人們加入黑道。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如此認定的人,簡直是把人性簡化到了最低層次。
我想在槍聲狂響、無比混亂的街頭巷戰中,還能夠看見人性中的善與愛,才是作者最終的目的吧。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記得前兩年吧,曾經在書店拿起《光榮日》,翻了翻,覺得好看;但因為當時等著看的好書太多(加上作者又是個「中國人」XD),所以它又被擺了回去。不過「韓寒」這名字,的確讓我留下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
今年這年輕人,竟然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因此,「韓寒」這名字在台灣的出版正式掀起了一波熱潮,這幾個月裡,書店總是不缺他的作品的身影。
一本收錄他部落格文章的文集,讓我們見識了他辛辣敢言的一面。
但,除此之外,在這本他自稱:「這是我迄今最滿意的作品。」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讓我完整地看見了他的筆鋒在創作上,也有令人驚豔的精彩展現。

電影裡,有個類別叫做「公路電影」, 維基百科說:「公路電影或稱為公路片,是一種將故事主題或背景設定在公路上的電影類型,劇中的主角往往是為了某些原因而展開一段旅程,劇情會隨着旅程進展而深入描述主角的內心世界。」

以此類推,這小說大概就是所謂的「公路文學」吧。
這本原名「1988」的小說,(後來因為《1Q84》出版,不得已加上副標題),書名來自主角的一台在路邊發現時,只有車殼跟骨架的一九八八年出廠的旅行車。
小說故事以第一人稱描述主角在一個說不清是迷霧還是毒氣的夜色裡上路,要去接當時修復了「1988」,準備要從監獄出來的朋友。在這路上,他結識了一個懷有身孕的妓女。兩人陰錯陽差下,一起步上了這趟旅程……

如果說「1988」定義了這小說的形式,那麼「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大概就是這小說真正的意圖。
隨著旅程的進展,男女主角透過彼此的閒聊各自敘說著自己過往的生命經驗,加上主角時不時掉進自己的回憶世界裡,堆砌而成的,當然是要向讀者表述作者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每件看似好笑的往事,都藏這作者對這世界(尤其是當下的中國)的批判。

主角小時候的六一兒童節登台演出,原本準備唱小虎隊的《愛》,卻臨時被老師要求唱兒歌《娃哈哈》,其結果就是被轟下台,並被恥笑一番。
原因是班主任覺得「這很不好,你這麼點年紀,懂個屁,你知道什麼叫愛麼?」
在同學回嗆「那你們還老讓我們愛祖國。」時。
「因為邏輯正確但政治錯誤,老師當時就怒了,罵道,因為我們祖國是……我們的祖國是……是花園。」
一段看似荒謬不可想像的童年往事,其實只要仔細看看中國的新聞,就不難發現,中國不也時常發出這樣硬凹的言論?

當然,如果覺得讀小說還得這樣「解謎」,實在太累人。
純粹閱讀這段旅程故事,也是一大享受。
主角一路上所接觸的人與事,都不斷促使他回顧自己的過往:他崇拜的偶像丁丁哥哥、兒時的夥伴十號、第一次動心的女孩……包括因為收聽到台灣的電台(對他們來說,也稱匪台吧!?),通報爺爺,結果導致自己的錄音機被上繳,連放在裡頭,最愛的小虎隊專輯都一去不回。
每件事都讓人不禁啞然失笑。

這是一本讓人不斷大笑,卻又不禁嘆息,夾雜淚水的作品。
小說結尾,作者將一袋骨灰撒向風中。明明是一個哀傷的畫面,卻緊接著這麼一句「馬上我就知道了迎著風撒東西是多傻的事,我身上沾滿了他們的骨灰。」
說這小說是由許多荒謬堆疊而成,是因為這樣說,更能說明他是如此地貼近真實的人生,因為人生不也是在荒謬中跌跌撞撞中,推展著。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的台北城,被「花」給強勢霸佔了。
除了一天到晚聽到有人問:「你去花博了沒?」,連書店的架上也得「花團錦簇」一下,各家雜誌,財經的、旅遊的、統統都得跟這議題扯上邊,甚至還有專書可買。
更別說四處可見的標語、看板,本以為選舉結束,他們會跟著那些候選人的瘋狂旗幟一起消失,沒想到它們依然矗立在街頭,甚至連巷尾也不能倖免了。重要路口更是有大型立體人偶站崗把守。

原本這應該是件「美」事,不過在缺少規劃,只想強勢曝光的狀況下,實在是有點惱人。更何況,那幾隻因應活動宣傳而設計的「花精靈」實在是給他美感不是很夠。
想想,不如還是窩回房裡看看書,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是,這次顏如玉沒找著,倒是尋到了美得驚人的「花精」。

「長長的青白色形狀從她肩膀兩旁豎起。好一會兒,羅芮兒像著魔似地,只能睜大眼睛、盯住那蒼白的東西。它太美了——美得幾乎難以形容。
……花瓣似的長條物從原來是腫包的地方長出來,在她背上形成微彎的四角星形;最長的花瓣從肩膀兩邊散開,微微探出腰部,大約超過三十公分,寬度則和她的手掌一樣。較小的花瓣約有二十公分長,螺旋般地圍繞著中心,填滿剩下的空間。與這巨大花朵相連的肌膚處,甚至還有一些細小的綠葉。
所有花瓣中心的色調都是深藍色,往外漸漸淡成非常柔和的天藍色,花瓣尖端則是白色;花瓣邊緣的皺褶,古怪得像是母親在廚房精心培育的非洲紫羅蘭。看上去至少有二十片這類如柔軟花瓣般的長條物;也許更多。
……它們看起來就像是翅膀。」

這是小說《花翼的召喚》對於女主角羅芮兒的描述。

原本在家自學的羅芮兒,在高二的那一年開始到學校上學。
對於學校的初體驗,羅芮兒有些不習慣,也有些驚喜,認識了新朋友,更重要的是重新認識了自己。
她發現自己很不一樣,除了自己到了高二才唸書、是個嚴格的素食者(除了水果和蔬菜以外的任何東西都會讓她覺得噁心)……。某天,有件事情,更是讓她覺得自己怪到一個不行,她的背上長了兩個腫包,一開始只是像個青春痘,後來越長越快,最後還長出了一對花翅膀……原來她是個精靈,而且是屬於「植物」的那種精靈。

「人們總是喜歡講述其他人類的故事,但僅止於那些長著翅膀,或生著蹄,或拿著魔杖的生物。他們不會提到關於植物的事。也不會談些他們不願,或不曾希望自己會變成的生物。」
整個小說的前半部,就在敘述女孩如何發現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真相的過程。
當然這樣的故事,肯定要有夥伴相挺,最好是個帥氣的男主角一起來。
如果這男主角對「生物學」有研究,體力又超好,可以一起上山下海的陽光足球選手就再好不過了。…….這小說,簡直是夢幻到一個不行,我在想,大概很多人都是臉上掛著微笑,把邊偷笑邊享受這書的吧。
要我來說,與其說這是本適合青少年看的小說,倒不如說,這小說看了有讓人年輕起來的神奇效果。

不過故事在後半,急轉直下,出現了精彩的動作場面,原來身為精靈的羅芮兒被放到人類家庭裡生活,是有她的任務的。
原本平靜美好(除了被自己是一個植物,深受驚嚇以外。)的生活,突然闖進了心懷不軌的房地產經紀人,軟硬兼施地想要買到他們的舊家。此時,父親突然得了奇怪的重病,需要大筆醫藥費。這兩件事之間很顯然有所關聯,而且是個很大的陰謀。
小說後半段,節奏明快,為了保護一個神秘聖地,與壞人展開大決鬥的精彩劇情,讓我不禁想起盧貝松動畫作品【亞瑟的奇幻王國:毫髮人的冒險】。
雖說,故事設定情節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一樣的高潮迭起,一樣的大快人心。

這小說非常輕鬆易讀,把他看成青少年自我認同成長小說也行,看成充滿粉紅泡泡、浪漫度爆表的純愛小品當然也是可以(不過,有三角戀算是純愛嗎?)。
但,總是可以看出作者極力跳脫傳統的用心所在,比方說「植物系女主角」的設定,比方說,這小說裡就沒有「萬能的魔法」。
有句話,讓我品味了許久,「真正的精靈魔法並不完全像妳們所想的那樣。沒有一陣會讓你飛的魔法粉,不需要揮舞著魔杖,也不會突然就冒出一陣煙霧。那只是一些能幫助我們扮演好生命中角色的手段而已。」
「魔法,只不過是一些幫助我們扮演好生命角色的手段而已。」
或許,我們不是精靈,但,只要用心,我們也能有些魔法也說不定。

生活太悶太煩躁,或許,啃書偶爾也需要換換口味。
「花翼的召喚」,你聽見了嗎?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注意!這個世界快要被歐巴桑給佔領了!
我的意思是說,小說界出現了一批主婦勢力。

隨著網路發達,寫作發表的管道大開,全球吹起了一股素人書寫小說的風潮。繼J.K.羅琳之後,後來有史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最近又出現了一位紐約媽咪「米雪兒.辛克 Michelle Zink」,以《預言的姊妹》一書,在美國締造了上市三週再版三次的紀錄!成為出版社2010年力捧新銳主婦作家。

《預言的姊妹》,故事環繞著一本古老而神秘的預言書發展。女主角是一對喪父的雙胞胎姊妹。姊姊莉亞在父親過世後,由家族圖書管理人的兒子詹姆士手中取得了一本名為「混沌之書」的書,由拉丁文寫成的書,內容只有一篇類似寓言的古老故事:
人類撐過了烈火與和諧,
直到守望者的降臨,
他們把人類中的女性當成了妻子與愛人,
引發了天譴。
兩個姊妹,來自同一個謠盪的海洋,
一個是守護者,一個是守門者。
一個是和平的守護者,另一個則為了魔法出賣靈魂。
靈魂被逐出天堂,
隨著姊妹不斷地爭鬥,不斷迷失,
直到守門者把他們召回,或是天使帶來開啟混沌的鎖匙。
惡靈大軍,整裝穿過守門者。
薩美爾,惡獸,穿過了天使。
而保護天使的,只有薄如蟬翼的屏障。
在神秘石蛇奧柏的影子裡,
隨著索溫的第一口氣息,
誕生了四個印記、四把鑰匙和火圈。
放任天使之門沒有鑰匙任意地擺盪,
隨之而來的七災江再也無法復返。
死亡
飢荒
殺戮
火刑
黑暗
乾旱
毀滅
張開你的雙臂吧!混亂的女王,當七災降臨,
惡獸帶來的浩劫將有如洪流,
淹沒所有的迷失者。

而且這本原本就薄薄一本的古書,還有一頁不知道被誰給撕掉了。並且如詹姆士所說「這本書使用的字型非常古老,遠遠超過我所知的。而這個書皮封面根本就不是皮革,而是某種我從未見過的物質。
更詭異的是,在這本書出現之後,莉亞身邊開始出現了一連串的怪事,先是手腕出現了猶如疤痕的神秘印記,惡夢中出現了恐怖的幻覺,連學校裡的同學都被捲進這個謎團之中。
預言像是快速生長的藤蔓,攀生纏繞上了原本平凡的生活,莉亞被迫踏上了一段漫長的旅程,去揭開預言書中埋藏的秘密,而她的頭號敵人竟是她最親密的「雙胞胎妹妹」,艾莉絲。

根據出版社的介紹,定居在紐約的作者對古老神話和傳說非常著迷。而且在讀完之後總愛提出假設,「假如……會怎樣呢?」,而這些假設帶來的是更多的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大抵瞭解,為何整個故事會建構在一個「古老預言」的故事結構上。
有如詛咒的預言、反目成仇的手足、追尋真相的冒險……

但,這樣的故事,該如何不落俗套?
她用了一個有趣的「設計」翻轉了原本有點老套的小說公式,而這正是我覺得整部作品最值得一看的部份:
她先設定了在預言中善惡本來就已經被安排好了。「因為你是姊姊,莉亞。一直都是姊姊扮演這個角色的。」關於「一個是和平的守護者,守門者則為了魔法出賣靈魂。」這一點,女主角莉亞根本無從選擇,而是一開始就被安排好了。

但是,接下來這一步,大概非得是「媽媽作家」才想得出來吧:「原本艾莉絲是先出生的那個,她的頭朝下準備出生,而你卻是頭在上、腳朝下。……一般若是遇到妳母親這種狀況,通常會難產而死。……醫生看著你母親,考慮要進行一種很危險的生產方式,那就是剖腹。……當他剖開她的肚子之後,他先把你拿出來,而不是艾莉絲。
這下子原本「姊姊扮演這個角色」的設定,出現了巨大的混亂。
而故事,出現了新的可能性。
只能說,小說要好看,大概小說家都得「有點調皮」,而米雪兒女士.辛克是屬於「很調皮」的那種吧。

至於結局,那就更調皮了。
因為我一直翻到最後一頁,才發現「天阿!這又是一個大坑」。因為這《預言的姊妹》根本就是「首部曲」而已。
雖然古預言書只有短短「一頁」,但衍生出來的,可是長達厚厚三本的「三部曲故事」啊!

在這首部曲中,作者用一種冷調的文字筆觸,敘寫著一個峰迴路轉,令人血脈噴張的家族奇幻故事。
開頭、結尾都充滿了死亡的氣息……實在是非常地重口味。實在令人無法敵擋阿~~

故事怎麼發展下去,惡靈大軍究竟能否從異世界穿越分界到現實世界來呢?
不要問我,一切都寫在「預言」之中。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開始強烈好奇,歷史的本質究竟為何。歷史只是以體面的字句呈現出來的回憶嗎?
這是一本看完之後,會想馬上回頭看一次,確認自己的記憶沒有出現錯亂的小說。
它是《失落的秘密手稿》,由天下文化發行。
故事由兩部份(羅珊娜的自白、及葛林醫師的萬用筆記本)交錯譜成兩位主人翁的人生故事。

如果是的話,那有多可靠呢?我的看法是,歷史不怎麼靠得住。所以這些句法工具所提供的真相與事實,大多難以信賴。
羅珊娜是在盧斯卡門地區精神病院度過大半生,年屆百歲的院民。
她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回顧自己的一生,並將一切化作文字,這些紀錄就藏在房間裡鬆脫的木頭地板下。
而葛林是這精神病院的資深精神科醫生,就在醫院面臨拆遷之際,他肩負起評估院民能否重返社會的任務。當他開始為羅珊娜進行評估時,恰好遭逢喪妻之痛,當他面對這個接觸了數十年(卻一直被自己忽略)的院民時,竟產生了一種異常的情感,兩人的關係從相敬如賓的醫病關係,成了相互傾訴各自人生故事的依靠。
在評估羅珊娜的同時,他發現一份數十年前一位天主教神父所做的記錄,(裡頭紀錄的羅珊娜的人生),與她所陳述的有著極大出入。就在追查羅珊娜的人生過程中,他赫然發現…….。

但我明白我們藉由這種難以信賴與不可靠,過著自己的生活,甚至維持自己的理智,有如我們將自己對國家的愛,建築在這些有如紙張搭成的誤解與虛偽的世界上。
這小說雖以兩人的人生故事作為主軸,但攀附其上的其實更多。
包括葛林醫師的記事本中,經常提到精神病學的發展,比方說:「這地方在十八世紀末建成時,最初是專供「健康的庇護、受創思想所在地之優越矯正」的慈善機構。……其實在十九世紀中期,有段時間幾位具有革命性思想的醫師,為精神病院帶來很大的啟蒙。他們不常使用束縛衣、提供良好的飲食,更主張要有充足的運動與思考刺激。」
更多的是,在羅珊娜的自白中,讀者除了她的人生故事,更可以窺得愛爾蘭歷史發展的概況。愛爾蘭的內戰、政權的消長、輪替……。
出生都柏林的作者塞巴斯提安.貝瑞,是個劇作眾多的劇作家(在紐約、倫敦、雪梨及柏林的各大劇場都有演出)。除此之外,他更藉著自己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將自己國家的故事化為文學的一部分,除了讓這些「歷史」因此化為不朽,也傳得更遠,讓更多人知道。而這一部份,讓我不禁要聯想到《吹過大麥的風》這部電影。

也許這是我們的本性,或許莫名地他是我們作為生物的光榮之一:我們可以在全然由塵灰構成的地基上,築起最頂尖也是最恆久的建物。
作者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角色,帶著讀者反覆探尋思考羅珊娜的人生,試圖找出「真相」,但到了最後,他甚至無法判斷到底有沒有「真相」這回事。

而「羅珊娜」這個角色或許是作者對自己國家「愛爾蘭」的投射。一個追求「獨立」的國家,經歷一段不為人知的宗教壓迫歷史,經過內部政治的極端主張,甚至內戰。愛爾蘭或許就像羅珊娜一樣,最後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誰了!又或者,「她」是誰,到底該由誰來評估定義?

如果我對愛爾蘭的歷史能有更多的瞭解,或許我能說得更多……
但回頭想想,身為「台灣人」的我,連台灣都詮釋不好了,又怎能說要多瞭解哪個國家呢?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西藏,國小課本是這樣稱呼她的。她是中華民國領土中的一個省份,不過她跟大部分的省份一樣,暫時不歸我們管。她的形象,大概就是從「大陸尋奇」這類電視節目拼湊而來的。
圖博Tibet,長大之後,慢慢知道她跟台灣一樣,有一段說不清的故事。圖博人有自己的文化、宗教,政治系統,跟一切。有一個「人不在境內,卻可成為眾人的精神領袖」的達賴喇嘛,還拿了諾貝爾和平獎。流亡海外的圖博人們,希望有一天圖博可以成為自由獨立的圖博,而不是「自治區」。
藏區,中國人對這塊土地的稱呼。自從達賴離開之後,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目前受到中國人民共和國的管轄。

總之,不管是什麼名字,那都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

最近讀了一本名為《酥油》的自傳體小說。裡頭的主角梅朵(也是作者的化身)是一個到藏區從事孤兒教育工作的漢人女子。
小說描述在五年間,她如何融入一個文化迥異的國度;如何在幾乎沒有資源的狀況下,在廣闊無邊的草原上,尋找無家可歸的孤兒;也寫她在面對這些困窘時,一個一路陪在她身旁,協助她的藏族青年月光,兩人之間的感情故事。

如果要說在這本書中,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屬作者對於藏文化的描寫了,不管是家家戶戶都得派人去當喇嘛,或者一妻多夫的傳統……每件事都讓文中的梅朵(當然也包括讀者,我。)驚訝不已。
其中一個叫做「上路」的篇章,針對「葬禮」有很詳實的紀錄描述,背屍轉經,天葬的進行,含肉引鷹……讓我一路處於驚愕之中,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不過更讓我佩服的是,作者對於這樣的文化,給予極度的尊重。
「在這裡,一個人的去世,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念經的。這人天葬,餵了天鷹,也只是意境當中的靈魂升天。事實上後事的操辦非常繁瑣。……並且一個亡人的升天並不代表從此結束,活著的人將會在諸多個寺院為亡人立牌位,請各位大師活佛為亡人念經。年復一年,直到活著的人也靈魂升天。」
在台灣,文化如此多元的社會裡,如果看過這書的人,都可以學到「對於異於自身的文化,應該要有更多的接納與理解」,那該有多好。

當然,除了努力讓自己融入,作者還積極地推展著孤兒教育的工作,而這樣的工作可以想見,肯定充滿了困難與挑戰。有些孩子已經成了富人家的幫傭,有些孩子根本不願意進學校,草場的廣闊無邊更是加深了執行上的困難。
時間流進了無邊無際的空間之中,彷彿瞬間慢了下來,這段描述,充滿了時空相對論的哲學味道:
「兩年半。這樣的時間,對於日新月異的內地,會讓很多東西發生改變。種種突發性的開發,一塊良田就會變成長滿荒草的圈地。……有太多種改變,會在措手不及中、或者充滿希望中來臨。
但時間在草原上,除了讓久違的人感受到你容顏的漸顯蒼老,它幾乎不會改變別的。雪山與草原依舊。牛群與帳篷依舊。……它不曾改變人們的生活,信念,靈魂。」


這書除了對於文化的書寫好看,對於教育工作的描述讓人熱血澎湃,在情緒的處理上,作者文字裡的情感常常是濃得化不開得。
「孤兒教育工作」,講起來、聽起來都帶著那麼一點而「偉大」的味道。但,人總是有出差錯的時候,心情不好,連視覺都要被巨大寂寞的空間壟罩住了。這一段寫得真是好:
「一個人往草坡上去。腳步空飄,有些失魂落魄。視覺被巨大寂寞的空間壟罩住。從遠到近,從近到遠,來回地逛蕩,也只看到三種絕對孤獨的色帶:陰藍的天。枯黃的地。連接他們的是青灰色雲層。氣勢磅礡的雲層,以無限巨大之黏力,把天空跟大地黏合在遙遠的草線背後。雲牆隔斷的兩個世界,這邊荒涼通透,似是無窮無盡。那邊呢?
草原人說,那邊有一個天堂般的壇城盛事。那個盛世裡,沒有生,沒有死,沒有失誤與孤獨,誤解和傷害。
所以我的腳步停不下來。要一直往前走。」

讀著讀著,心也跟著晦暗了起來。
下次心情不好,肯定也會覺得天空只有三種絕對孤獨的色帶。

除了書寫的技巧以外,書中那份真實的愛與奉獻,才真是最打動人之處。讀了後計,可以知道,作者將自己真真實實的五年經驗,六十萬字的日記,改寫成了小說。希望的是,透過這本書能夠找到下一個真心真意愛那些孤兒的人,下一個點亮酥油燈的人。
書讀完,便闔上了;但,協助孩子的工作肯定持續著。
圖博,或許離我們太遙遠;但,幫助孩子的燭光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愛,會讓世上每一個孤單的孩子,眼睛裡有光!」——《酥油》作者。江覺遲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