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藏,國小課本是這樣稱呼她的。她是中華民國領土中的一個省份,不過她跟大部分的省份一樣,暫時不歸我們管。她的形象,大概就是從「大陸尋奇」這類電視節目拼湊而來的。
圖博Tibet,長大之後,慢慢知道她跟台灣一樣,有一段說不清的故事。圖博人有自己的文化、宗教,政治系統,跟一切。有一個「人不在境內,卻可成為眾人的精神領袖」的達賴喇嘛,還拿了諾貝爾和平獎。流亡海外的圖博人們,希望有一天圖博可以成為自由獨立的圖博,而不是「自治區」。
藏區,中國人對這塊土地的稱呼。自從達賴離開之後,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目前受到中國人民共和國的管轄。

總之,不管是什麼名字,那都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

最近讀了一本名為《酥油》的自傳體小說。裡頭的主角梅朵(也是作者的化身)是一個到藏區從事孤兒教育工作的漢人女子。
小說描述在五年間,她如何融入一個文化迥異的國度;如何在幾乎沒有資源的狀況下,在廣闊無邊的草原上,尋找無家可歸的孤兒;也寫她在面對這些困窘時,一個一路陪在她身旁,協助她的藏族青年月光,兩人之間的感情故事。

如果要說在這本書中,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屬作者對於藏文化的描寫了,不管是家家戶戶都得派人去當喇嘛,或者一妻多夫的傳統……每件事都讓文中的梅朵(當然也包括讀者,我。)驚訝不已。
其中一個叫做「上路」的篇章,針對「葬禮」有很詳實的紀錄描述,背屍轉經,天葬的進行,含肉引鷹……讓我一路處於驚愕之中,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不過更讓我佩服的是,作者對於這樣的文化,給予極度的尊重。
「在這裡,一個人的去世,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念經的。這人天葬,餵了天鷹,也只是意境當中的靈魂升天。事實上後事的操辦非常繁瑣。……並且一個亡人的升天並不代表從此結束,活著的人將會在諸多個寺院為亡人立牌位,請各位大師活佛為亡人念經。年復一年,直到活著的人也靈魂升天。」
在台灣,文化如此多元的社會裡,如果看過這書的人,都可以學到「對於異於自身的文化,應該要有更多的接納與理解」,那該有多好。

當然,除了努力讓自己融入,作者還積極地推展著孤兒教育的工作,而這樣的工作可以想見,肯定充滿了困難與挑戰。有些孩子已經成了富人家的幫傭,有些孩子根本不願意進學校,草場的廣闊無邊更是加深了執行上的困難。
時間流進了無邊無際的空間之中,彷彿瞬間慢了下來,這段描述,充滿了時空相對論的哲學味道:
「兩年半。這樣的時間,對於日新月異的內地,會讓很多東西發生改變。種種突發性的開發,一塊良田就會變成長滿荒草的圈地。……有太多種改變,會在措手不及中、或者充滿希望中來臨。
但時間在草原上,除了讓久違的人感受到你容顏的漸顯蒼老,它幾乎不會改變別的。雪山與草原依舊。牛群與帳篷依舊。……它不曾改變人們的生活,信念,靈魂。」


這書除了對於文化的書寫好看,對於教育工作的描述讓人熱血澎湃,在情緒的處理上,作者文字裡的情感常常是濃得化不開得。
「孤兒教育工作」,講起來、聽起來都帶著那麼一點而「偉大」的味道。但,人總是有出差錯的時候,心情不好,連視覺都要被巨大寂寞的空間壟罩住了。這一段寫得真是好:
「一個人往草坡上去。腳步空飄,有些失魂落魄。視覺被巨大寂寞的空間壟罩住。從遠到近,從近到遠,來回地逛蕩,也只看到三種絕對孤獨的色帶:陰藍的天。枯黃的地。連接他們的是青灰色雲層。氣勢磅礡的雲層,以無限巨大之黏力,把天空跟大地黏合在遙遠的草線背後。雲牆隔斷的兩個世界,這邊荒涼通透,似是無窮無盡。那邊呢?
草原人說,那邊有一個天堂般的壇城盛事。那個盛世裡,沒有生,沒有死,沒有失誤與孤獨,誤解和傷害。
所以我的腳步停不下來。要一直往前走。」

讀著讀著,心也跟著晦暗了起來。
下次心情不好,肯定也會覺得天空只有三種絕對孤獨的色帶。

除了書寫的技巧以外,書中那份真實的愛與奉獻,才真是最打動人之處。讀了後計,可以知道,作者將自己真真實實的五年經驗,六十萬字的日記,改寫成了小說。希望的是,透過這本書能夠找到下一個真心真意愛那些孤兒的人,下一個點亮酥油燈的人。
書讀完,便闔上了;但,協助孩子的工作肯定持續著。
圖博,或許離我們太遙遠;但,幫助孩子的燭光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愛,會讓世上每一個孤單的孩子,眼睛裡有光!」——《酥油》作者。江覺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