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開始強烈好奇,歷史的本質究竟為何。歷史只是以體面的字句呈現出來的回憶嗎?
這是一本看完之後,會想馬上回頭看一次,確認自己的記憶沒有出現錯亂的小說。
它是《失落的秘密手稿》,由天下文化發行。
故事由兩部份(羅珊娜的自白、及葛林醫師的萬用筆記本)交錯譜成兩位主人翁的人生故事。
如果是的話,那有多可靠呢?我的看法是,歷史不怎麼靠得住。所以這些句法工具所提供的真相與事實,大多難以信賴。
羅珊娜是在盧斯卡門地區精神病院度過大半生,年屆百歲的院民。
她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回顧自己的一生,並將一切化作文字,這些紀錄就藏在房間裡鬆脫的木頭地板下。
而葛林是這精神病院的資深精神科醫生,就在醫院面臨拆遷之際,他肩負起評估院民能否重返社會的任務。當他開始為羅珊娜進行評估時,恰好遭逢喪妻之痛,當他面對這個接觸了數十年(卻一直被自己忽略)的院民時,竟產生了一種異常的情感,兩人的關係從相敬如賓的醫病關係,成了相互傾訴各自人生故事的依靠。
在評估羅珊娜的同時,他發現一份數十年前一位天主教神父所做的記錄,(裡頭紀錄的羅珊娜的人生),與她所陳述的有著極大出入。就在追查羅珊娜的人生過程中,他赫然發現…….。
但我明白我們藉由這種難以信賴與不可靠,過著自己的生活,甚至維持自己的理智,有如我們將自己對國家的愛,建築在這些有如紙張搭成的誤解與虛偽的世界上。
這小說雖以兩人的人生故事作為主軸,但攀附其上的其實更多。
包括葛林醫師的記事本中,經常提到精神病學的發展,比方說:「這地方在十八世紀末建成時,最初是專供「健康的庇護、受創思想所在地之優越矯正」的慈善機構。……其實在十九世紀中期,有段時間幾位具有革命性思想的醫師,為精神病院帶來很大的啟蒙。他們不常使用束縛衣、提供良好的飲食,更主張要有充足的運動與思考刺激。」
更多的是,在羅珊娜的自白中,讀者除了她的人生故事,更可以窺得愛爾蘭歷史發展的概況。愛爾蘭的內戰、政權的消長、輪替……。
出生都柏林的作者塞巴斯提安.貝瑞,是個劇作眾多的劇作家(在紐約、倫敦、雪梨及柏林的各大劇場都有演出)。除此之外,他更藉著自己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將自己國家的故事化為文學的一部分,除了讓這些「歷史」因此化為不朽,也傳得更遠,讓更多人知道。而這一部份,讓我不禁要聯想到《吹過大麥的風》這部電影。
也許這是我們的本性,或許莫名地他是我們作為生物的光榮之一:我們可以在全然由塵灰構成的地基上,築起最頂尖也是最恆久的建物。
作者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角色,帶著讀者反覆探尋思考羅珊娜的人生,試圖找出「真相」,但到了最後,他甚至無法判斷到底有沒有「真相」這回事。
而「羅珊娜」這個角色或許是作者對自己國家「愛爾蘭」的投射。一個追求「獨立」的國家,經歷一段不為人知的宗教壓迫歷史,經過內部政治的極端主張,甚至內戰。愛爾蘭或許就像羅珊娜一樣,最後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誰了!又或者,「她」是誰,到底該由誰來評估定義?
如果我對愛爾蘭的歷史能有更多的瞭解,或許我能說得更多……
但回頭想想,身為「台灣人」的我,連台灣都詮釋不好了,又怎能說要多瞭解哪個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