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次突如其來的死亡,一場手忙腳亂的葬禮,在大哭大笑之後,找到溫暖的力量。」這是國片《父後七日》的宣傳文案。
或許,拿它來形容小說《如果那一天》也很貼切。

《如果那一天 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也是發生在主角父親過世,依照習俗守喪的那七天的故事。
只是,《如果那一天》的主角是個男人,而且對照起《父》片中精明的女主角,書中男主角賈德的處境是更慘了許多。

小說以「爸走了」三個字作為開場,就像響亮的鑼聲昭告天下,故事要開始了。然後以「他要我們照猶太人的習俗,為他服喪,守七天的息瓦。」架構起了整部小說的舞台。一切就發生在這七天當中。

話說,自從日本電影「送行者」開了第一槍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小說電影開始拿「死亡」作為題材。外文作品可能本來就不少,但翻譯成中文發行的,似乎也是從那時開始才越來越多。(畢竟,市場接受度提高了許多。)

以往也不是沒有這題材的作品,但總是會是讓人有點「忌諱」的感覺。或是弄得不好,也容易讓人覺得過於戲謔。
但,這主題畢竟是解禁了。

接著下來問題是,創作者對於這主題的分寸拿捏,這總是也需要機會練習的,而這方面的成長,可以從作品的快速累積、以及作品越來越被接受可以看出。
而另一方面,對台灣讀者來說,這樣的「黑色幽默」,的確是不那麼熟悉的,也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接受的。

所以,我一邊看這《如果那一天》時,一邊在想著的便是,這書,評價肯定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因為,這書除了拿「服喪」作為故事舞台,裡頭的角色更是一個比一個怪,彼此之間關係之混亂,非得在小說開始之前,有個「不受控制的福克斯曼家族關係圖」才能解釋清楚。這七天裡發生的事情也是件件荒謬離奇。

「我在哀悼我的父親,和我的大嫂上床,在要去見前妻的路上到處愛上陌生女子;前妻和我的老闆上床,現在要和我離婚,卻懷了我的孩子。」這不過是書裡一小段文字。整個小說,處處可以見到這類讓人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的片段。

當然,猶太人的服喪習俗肯定是逃不過作者拿來發揮的元素,比方說「息瓦椅」,在習俗中「你坐得接近地面,代表一種哀悼。以前喪家都是坐在地上,隨著時代演變,這個概念就演化成現在這樣。」。
但這比一般椅子低矮的「息瓦椅」在之後的幾天,造成的景況是,主角一家人總是面對著來訪的親友的胯部說話,或者總是穿得清涼的主角媽媽,因為坐在息瓦椅上,提供了好色的友人,視線剛好落在胸部,眼睛大吃冰淇淋的好機會。是這麼寫得「他緊緊握著她的手,輕拍她的手臂,手指在她腰間繞來繞去,眼睛在她的胸部轉來轉去,像在她的乳溝舉辦一個迷你網球比賽。他把折疊椅拉出來緊挨著她坐,而老媽坐在比較低的息瓦椅,他的位置正好可以讓眼睛吃冰淇淋吃個夠。」。

但,這看似混亂爆笑的七天生活,背後總是藏著一段又一段要讓人爆出熱淚的感人故事。
在開始服喪的前幾天,母親請大家說說自己印象中,與父親相處的親密故事,咱們的主角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來,「我已經想破頭,但是每一段跟我爸共有的回憶,也都有其他人在一起。我知道一定有什麼時候只有我們兩個人,但我怎麼也想不起來。」
隨著息瓦的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家人之間的問題一一浮現,回憶也因此逐漸清晰。
橫擺在眼前的婚姻問題,兄弟姊妹間的新愁舊恨,主角似乎掉進了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瘋狂世界裡頭。混亂堆疊著混亂,成就了每天早晨醒來之前的惡夢,糾纏不清。對於父親的懷念,也悄悄地發了芽。
漸漸地,心頭竟然暖了起來!

「療癒」似乎是以「死亡」這個主題創作的作品,共通的核心目標。
而作者高明之處,卻是透過製造一場大混亂,然後再慢漫收拾,而這收拾的過程中,人竟然就慢慢被療癒了。
這作者強納森.崔普爾Jonathan Tropper的「爆笑療癒寫作法」也算是一絕啦!

所以,不管笑到噴淚,或是感動落淚,總是眼泛淚光推薦一下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可樂 的頭像
    可樂

    ilovecoke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