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莎拉蓓絲想要也需要知道麗茲一家人現在如何。一天裡好幾次她伸手想拿電話,卻抽回手,她害怕聽到麗茲的聲音會掉淚。她恨自己這麼懦弱,而且萬一麗茲又口氣冷淡呢?她怎麼承受得了?再說,如果麗茲想和她說話,自然會打給她,不是嗎?
一個念頭追過一個念頭,將原先的念頭淹沒。

這樣的感覺,你有過嗎?

跟朋友不愉快,其實很快氣就消了,但怎麼就沒辦法出手(或只是出口)重新拾起兩人的友誼。

或許你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或者,覺得這樣彆扭的感情,大概只有小女生才有。
我卻覺得,正是因為這樣的感覺,太過幽微了,以至於,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查覺得到,更別說要把它用文字描述出來了。

不過,最近讀的小說《長椅上的天使》,發現其作者安.佩克Ann Packer正是擁有這樣的功力,能把這樣的情感,具體而生動地轉化成文字。

《長椅上的天使》,故事環繞著莎拉蓓絲、麗茲及蘿倫三位女性發展。
莎拉蓓絲的母親在她小時候自殺了,而麗茲是幫助他走出傷痛的最好的朋友。
當兩人長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與生活,麗茲的女兒蘿倫因為憂鬱,走上自殺一途,莎拉蓓絲得知消息,卻沒有在第一時間伸出溫暖的關懷之手,兩人的友誼,因此受到了嚴重考驗。
及時被救回的蘿倫,得面對一連串的心理治療,及重新回到原本的生活,「未來」對蘿倫來說,無疑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

書中,三名女子,譜出的故事,不是撒狗血式的戲劇化情節。反而是一種,極為貼近真實的情感世界。
作者在最平常的生活細節中,找到了最能打動人心的片段。
雖然主角都是女生,但我特地想舉一個書中描寫男主人的片段(或許是想要澄清這小說裡頭,也是有男人的。):

「他走進他和麗茲的房間,拉拉棉被,但沒真正整理被褥。拉開窗簾,連窗戶也一併打開。戶外是可以讓人暖和的一大片地方。媽媽會這麼說。還很小時他就喜歡讓新鮮空氣進屋。他站在敞開的窗邊,等著外頭的冷冽感覺撲湧而來。」

這是蘿倫剛自殺後,住在醫院的那段時間,麗茲載兒子出門上學,布勞帝(麗茲的老公,蘿倫的爸爸。)一個人早餐過後在房裡的一段描寫。
短短不到一百字,卻讓畫面鮮明地有如在眼前,而情緒的描寫,更是讓我佩服,因為澎湃的激情易寫,但這種幽幽的,細細的,若有似無的惆悵,我覺得是最難掌握的了。
這像極了藝術電影,藏在畫面中的情緒,過頭就流於俗氣,太少又顯得小家子氣,甚至,讓人摸不著頭緒,到底想講些什麼。

就順著這說法做個結吧!
《長椅上的天使》就像一部低調的非主流電影,沒有驚心動魄的場景,但對於人心的刻劃,有時卻真實地讓人幾乎要喘不過氣來,整本小說讀來,很有質感。值得用心細細品嚐。
或許就找張長椅,為自己泡杯咖啡,展頁長讀吧!
至於天使,就在書中尋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可樂 的頭像
    可樂

    ilovecoke

    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